吕敏娟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为我市乡村建设指明方向。从“业”“地”“人”三方面找准突破点,推进乡村系统多元化转型,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以“业”为兴,强化产业融合链条韧性和地理品牌效应,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深入实施农业“112233”重点工程,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做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探索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努力建设“东部沿海大粮仓”。积极推进粮油果蔬、肉制品加工和海洋生物3条市级重点“产、加、销”全产业链培育力度,加快建设“6+N”农业全产业链集群,增强产业链韧性稳定性。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建成一批百亿级规模的乡村特色产业基地,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完善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全产业链布局,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开发成品、半成品预制菜等多种形式的新型加工业态。
强化品牌塑创,大力实施重大新品种创制和特色品种开发工程,着力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提升“盐之有味”农产品绿色生态品质,推动滨海大米、大套蜜梨、滨海白首乌、大纵湖大闸蟹、龙冈茌梨等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养殖,让更多“土特产”成为“金名片”。发挥丰收大地、“恒北恒美,梨园天下”等品牌效应,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农旅产业链,开展休闲观光、亲子采摘、稻麦收割等农耕体验和研学融合。
积极推进“数商兴农”及“互联网+”农产品出村,以我市《发挥示范引领促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指引》为指导,推动特色生产基地与抖音、淘宝、上海叮咚买菜、院校超市等“联姻”,创新订单农业、直播带货、社交营销、社区采购等营销模式,助力传统农产品由线下向线上转型,让农民更多享受农业产业链增加带来的价值增值,提升农民长期稳定收入。
以“地”为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重塑土地权能体系是破除耕地破碎化、提高土地规模效益的重要抓手。
以我市《关于全面扩大“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加快农用地整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注重破田埂、平土地、通阡陌、理沟渠,实现耕地条田化、种植规模化、耕种宜机化,鼓励联耕联种。积极推进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实现农地自由流转,促进农地多元化经营。在非农化就业比例较高区域适当推行农地“确权不确地,定量不定位”做法,提升农地经营规模。
审慎推进宅基地整治,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农村风俗习惯与农户生活习惯,从居民生计、财政压力、环境承载、公共服务供给等多维度科学评估迁村并居的可行性,因地制宜选择宅基地整治模式,鼓励推行拆旧建新、存量改造等整治模式。健全城市定居的农业转移人口“人地挂钩”机制,有序引导宅基地有偿退出,留足村民新建住房用地,适当保留进城失败农户返乡安置用地。同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将农村土地权益通过资金补偿、指标置换等形式带入定居城市。
以“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为前置,联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闲置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深化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优先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和农村服务业、公益事业项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土地市场,规范土地入市交易程序;坚决杜绝耕地、林地等其他用地类型滥充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危害耕地保护与生态安全。
以“人”为本,聚焦人居环境优化与老龄人口养老模式,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厚植乡村绿色生态底色,以江苏新一轮《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方案》及《江苏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垃圾清理专项行动方案》为契机,一体化推进农村绿化、生态河道、“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美化工程,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充分挖掘乡土特色,打造既具底蕴又宜居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农家小院”诗意栖居环境,留住乡愁的“诗和远方”。
重视乡村老龄人口养老需求,助力农村老年人体面生活,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发展,建设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救助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机构与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机构协作。依托“盐年益寿”幸福养老服务品牌,积极探索“三点支撑”农村原居养老模式,建设“以居家社区养老为主,农村互助养老为辅”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情”需求。以《长者幸福食堂和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补助实施细则》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具有选择性的养老服务项目,打造以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在内的多元化服务模式,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和获得感。
关注农村人口回流,畅通人才“回流”渠道,吸引创业人才回乡。继续加强农村网络通信、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子女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制定有针对性的创业扶持政策,如提供补贴、减免税收和低息贷款等福利,激励年轻人返乡创业。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讲师,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盐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