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磊
“这次是我第二次来盐城,可以说两次来盐城都与生态有关。”12月1日,在“湿地之尖”2023生态文学论坛暨中国作家“文学照亮生活·亭湖文学周”活动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当代》杂志社社长李红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丰富的湿地资源是盐城最宝贵的‘家底’。在盐城,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好生态已经成为盐城的‘金字招牌’。”
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文学体现的是人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李红强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他们对自然的敬重和依赖。特别是很多诗人,借自然之景,抒发对人生、社会、情感、人性的思考。比如说,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以生态之美赋能文学,以文学之美守望自然。“如今,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李红强说,“在盐城麋鹿种群逐渐形成健康稳定的繁殖种群,每年数百万只候鸟来盐城停歇、繁殖或越冬……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盐城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更让我们了解到盐城多年来在湿地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坚守和努力。”
“生态文学,是书写人与自然的故事,赞扬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表达对自然的深爱和敬重。”李红强说,“这次来盐城,给作家们开展生态文学创作打开了一扇‘新窗口’,提供了很多新体验、新感受和新思路。希望能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吸引作家们从盐城独特的湿地风光汲取灵感和智慧,用文学视角、文学笔触、文学审美,展现盐城的湿地之美和发展之绿,创作出贴近生活、更加具有现实感的生态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