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婷
12月1日,“湿地之尖”2023生态文学论坛暨中国作家“文学照亮生活·亭湖文学周”活动,在位于亭湖区黄尖镇的鹤汀云栖·潮间带文学村举行。“我是苏北人,这里也算是我的故乡。”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提起与盐城的渊源,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毕飞宇这样说。
毕飞宇是泰州市兴化人,兴化与盐城一湖之隔,那是一片漂亮的水域——大纵湖。他饶有兴趣地讲起当年带着妻子到大纵湖“扎猛子”的趣事:跳进水里,张开双眼,身体向前划时,体会到一种动人的感受——清冽、凉爽的湖水划过眼角膜,那种特别感觉让他至今难忘。“我们这里的湖很干净,生态保护得很好。在这片美好的土地上,生态文学的土壤就有了。”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文学经典里的永续话题。生态文学是什么?毕飞宇认为,中国的当代文学走到现在,提出生态文学,是文学的需要,也是生活自身的要求。
毕飞宇从自己的经历讲述了生态之变。“在童年时代,我的手中永远有一把弹弓,用来打鸟。打鸟,不是为了游戏,而是为了吃肉。所以40多年前的那个乡村孩子,手里拿着一把弹弓的时候,眼里是没有大自然、没有飞鸟的。所谓飞鸟,就是一盘会飞的肉。当时鸟怕人,很多人和我一样,很难与鸟生活在十米以内的空间。说明我们与鸟、自然、生态是对抗的。”
“可是今天上午,我吃早饭前在酒店外散步,发现3米外有一只鸟,旁若无人地觅食、休息。我们互不干扰,互为朋友。我觉得这样就是生活,就是生态,应该走进我们的文学。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走进文学,就说明我们的内心缺少敏锐,缺少羁绊。”毕飞宇说。
毕飞宇认为,盐城在发展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得这么好,是非常难得的。而将盐城的好生态更好地表达出来,是盐城当地艺术家和作家必须肩负的责任,这个行为也应该是自发的,是这片大地、天空给了艺术家表达的欲望,艺术家将其表达出来,这个是共生的关系。盐城的文艺创作,要像这片土地上的植物生长那样,自己长出来才有价值。任何命题、任何急就章都不能形成真正的文学、真正的艺术。
“文学的主体是人,要把人抓住,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抓住,把人与人、自然、生态、时代的关系抓住,写出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毕飞宇认为盐城的文学创作势头很好,并期许盐城文学发展得更好。他希望通过此次生态文学论坛和亭湖文学周活动,盐城当地的文艺创作者能打开眼界,有所收获,寻找到内心的爆发点,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生动讲述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创作出更多世人认可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