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记者 姜琰 陶秋凤
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是国务院“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培育平台经济新动能的有力举措。2022年4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及其配套评估指标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一批示范高地,以点带面引领网络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经积极申报、协调争取,9月28日,盐城市政府获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开展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
示范区创建以来,我市在市场监管总局、江苏省市场监管局的关心指导下,精心部署、有序实施,成立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涵盖27个市级职能部门,出台《创建全国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示范区工作方案》,将创建工作纳入省市共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的重点支持事项清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了《盐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加快全市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多个重要文件,不断加大创建支持力度。相关工作进展成效在中国市场监管报和省、市级媒体持续报道,市政府官网开设专栏集中宣传,盐城“农产品电商联合体”模式入选总局十种农村电商发展典型模式并以指引形式进行宣传推广。
目前,全市平台、网店、APP、小程序、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络经营主体总数8万余家,培养互联网营销师、电子商务师等技能人才9820个,获得电商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示范认定12个(电商示范基地1个、示范企业2个、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3个,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1个,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5个)。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四上”企业开票销售额、跨境电商B2B出口额、网络零售额、快递业务量同比分别增长10.5%、72%、24.7%、33%;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组织开展“清朗”“网剑”“盐靖”等系列专项行动,查办各类网络案件2341件;探索研究网络交易平台重点监管问题、平台管理人员合规能力建设、融媒体违法广告监测、互联网电子数据证据管理等重点课题,全市网络市场监管与服务能力提升不断取得新进展。
示范区创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数商兴农”成效明显
围绕优质粮油、设施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等产业链,积极推广“数字+”模式,推进数字化“技术、装备、系统”与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管理紧密融合发展。“数字+农业生产”。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规模种养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改造升级。提升建设智慧农业(畜牧业、渔业)园区8个、建成数字农场(牧场、渔场)20个,打造了响水西兰花、建湖大闸蟹、亭湖羊角椒等一批“链通数融”的特色产业链。“数字+农产品经营”。积极打造电商销售平台,大力发展直播带货、短视频营销等新模式。全市共建成农业电商网站(店)3.68万个,打造了滨海滨鲜四海、射阳黄沙港创客中心等网红直播基地。盐都建成华东农产品“东部优品”数字交易平台,为华东优质农产品数字化流通提供了窗口。“数字+农业监管”。聚焦渔业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整合优化农业生产安全监控系统。建成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全市共2.7万家主体纳入追溯管理,配备110台触摸查询终端,实现从生产到入市前质量监管全覆盖。“数字+惠农服务”。基于“盐农云”平台和“我的盐城”APP,开发农产品市场行情、农机服务产销对接等为民服务系统,加快推进惠农服务便捷化。滨海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案例。
“智改数转”加速推进
坚持把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之举,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一是强化协同推进。围绕年度目标任务,已实施1789项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项目,规上企业改造覆盖面达68.1%。编制诊断服务指南2023年版,全面启动2023年诊断工作,重点突出企业改造,支持服务商将精力和成本放到有改造需求的企业中。截至目前,已完成2566家企业入户诊断,规上企业诊断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强化标杆培育。通过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推进标杆生态建设。2023年立铠、维信入围国家级智能工厂公示名单,实现“零突破”。2022年以来,新创成省级以上示范创牌达84个,多项指标位列全省前列。今年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553家,其中五星级13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二。开展轻量级改造试点工作,聚力打造一批数字化改造示范样本。三是打造协同生态。创成国家“双千兆”城市,新增东创精密、阿特斯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东台金科森二级节点接入企业8701家,标识注册量超35亿。征集112家优秀服务商建立资源池,安旭、东大等一批企业落户盐城,开展本地化运营。培育4家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商。
示范区创建与平台经济紧密结合
跨境电商实现新突破
盐城跨境电商产业园的入驻企业——破浪(盐城)跨境电商有限公司在中国(盐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申报的“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监管代码“9810”)办公用品货物订单顺利通关,以海运方式发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佩德罗。“9810”模式业务的正式落地,标志着盐城市跨境电商出口又取得新突破。“9810”模式是跨境电商B2B出口模式中的跨境电商海外仓出口,适用于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海外仓的商品。依托“9810”这一模式,国内跨境电商企业可通过跨境物流将货物“批量出口”到海外仓,境外企业或消费者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完成在线交易后,再由海外仓将货物运送至境外买家手中。与传统的货物出口监管模式相比,跨境电商“9810”模式具有发货快、购物体验好、物流成本低、售后方便等优势。
直播电商迈出新步伐
商务、网信、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出台《盐城市电子商务直播示范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组织认定“盐之有物网红直播基地”等7家市级电子商务直播示范基地,该批示范基地集聚460名直播带货网红,服务企业189家,开展培训360余场次,带货销售额7.95亿元。成功承办2023江苏省电商直播节助农专场活动,商务、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联合举办盐城市第三届电商短视频与直播大赛,东台、阜宁、盐都等地举办各具特色的电商直播大赛(节),造浓我市直播电商发展氛围,深度挖掘培养了一批“懂流量、敢创新、能带货、会直播”的电商专业人才。
示范区创建与监管创新相互促进
监管机制创新:打造管网治网用网“日日清”联动机制
以网络综合治理“六大体系”建设为支撑,在全省率先打造“管网治网用网‘日日清’联动机制”,推动网络治理工作规范化、精准化、长效化。一是体系任务落地落实。通过融日常、抓经常、管平常,推动网络综合治理85项任务落地,实现集体研判共同决策、综合治网依法管网、市域调控协同互动、集聚要素应急处置,构建形成“党、政、企、社、民、媒”六位一体综合治网格局。二是资源要素有效集聚。通过专班联席会议,坚持“天天联”明导向,“日日巡”划准线,一方面推动每日工作任务精准研判、靶向落实,有序引导盐城网事;另一方面凝聚部门属地合力综合治网,实现“分业分层监管、联合联动执法”,营造良好生态。三是网络生态日益清朗。建强常态工作队伍,优化舆情闭环管理,深化有害信息举报处置,落实交办、反馈、督办、通报,实现网络治理从“末端处置”向“源头治理”“被动应对”向“主动引导”“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网上应对”向“网下化解”转变。
监管手段创新:建设盐城市移动电商智慧监管系统
应用承担市场监管总局“互联网电子数据证据管理标准研究”试点成果,拓展形成移动电商智慧监管项目,该项目被列入盐城数字政府建设重点项目和市场监管创新创优项目,11月底正式上线。目前已采集比对入库网店、APP、小程序、公众号、主播账号等主体数据8.5万余条,深入市场监管部门移动电商监管执法应用场景,建立运行23个网络交易监测模型,实施互联网销售危化品、非法出版物和长江禁渔、假国企央企等专项监测13项,测试互联网电子数据取证任务408次,系统建设和试运行期间累计核查处置网络违法线索160条。项目进展得到市场监管总局、省局层面关注,受邀承办总局科技项目“市场监管网络交易监测证据平台系统开发研究”的开题会暨市场监管网络交易电子取证研讨会,“移动电商智慧监管项目”作为标杆实践案例展示汇报,并在总局科技项目中期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
示范区创建与公共服务同步提升
推行“云勘验”智能审批
上线运行“云勘验”智能审批系统,常态化实现52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不见面办理,审批时限由现场踏勘的1至3个工作日压缩至平均20分钟。事前指导“一看就懂”。拆分梳理“劳务派遣”“公共卫生”等5类7项勘查事项涉及的28部法律法规,形成105条审查要素,逐项编制办事指南、操作手册、示例模板,制作6个“VR实景图+实体模型”,确保企业群众看得懂、找得到、用得上。事中勘验“一次办结”。针对餐饮、超市、药店等涉及多项许可的热点行业,实施多部门联合视频“云勘验”,专家和审批人员同时在线,对照标准逐一完成要素核查。事后追溯“一键复盘”。踏勘核查资料等全程留痕,受理、勘验、审核、发证全链条闭环管理,随时追溯,从源头上解决勘验标准不一、任性行权等问题。平台上线以来,累计不见面办理勘验事项416件,归档各类文档、图片、视频资料3280份,存储勘验数据1.3万条。
打造“盐之e政务”自助服务圈
深化政银政邮合作,广泛布设“盐之e政务”自助服务终端,构建“15分钟+24小时”服务圈。线下服务“全覆盖”。完善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实现134个镇(街道)和2401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场所建设“全覆盖”,形成“15分钟”服务半径。高频事项“自助办”。开发全市统一的“盐之e政务”一体化自助服务系统,对接30多个部门业务专网,已实现600项高频事项自助办理,2000项便民事项一站式查询。政银合作“就近办”。在镇(街道)及城市社区、部分银行及邮政网点布设“盐之e政务”一体机;通过系统对接,将自助服务事项接入建行“裕农通”平台;与农商行合作,在全市建成“百镇千村”合作网点,实现“家门口”24小时“不打烊”服务。
实施“数字技能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数字技能劳动者主力军作用,开展数字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将20个数字技能职业(工种)纳入我市技能类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优化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新增数字技能专业5个,扩大数字技能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截至目前,全市数字技能人才评价取证9820人次,备案数字技能评价机构19家,涉及数字技能职业(工种)12个。成功举办全市首届数字化应用技术职业技能竞赛,比赛项目涵盖互联网营销师(直播销售员)、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网络安全管理员)、物流服务师等三个职业(工种),此次竞赛评价认定了一批高技能人才,壮大了全市数字技能人才队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能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