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33版:特刊
2023年09月24日

灵龙水乡生态美 淮杂故里品牌响

“建湖有戏”演绎美丽精彩故事

□记者 周俊 曹恒锋

作为大美盐城生态画卷的重要部分,建湖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狠抓生态文明建设,高位谋划、协调推进,取得显著成效。

灵龙水乡生态美,淮杂故里品牌响。近年来,建湖县紧扣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力打造“建湖有戏”城市品牌,延续建湖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全力推动湿地世遗和淮杂非遗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推进“保护+修复” 绘就生态宜居新画卷

建湖地处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板块,境内湖、荡、河、渠星罗棋布,湿地、平原、林网、田园风情各异,素有“水乡明珠”“千河之城”美誉。

双湖公园是建湖地标之一。每天清晨,不少市民沿着双湖公园环湖步道散步,呼吸清新的空气,享受锻炼的愉悦。只见这里湖面开阔,树影交织,水光潋滟,园内葱郁的绿化环抱着东湖、西湖。由两个废弃窑塘扩建而成的双湖公园,如今变身苏北最大城市生态公园,形成“千亩碧波、千亩绿海、万鸟齐飞”的壮观景象,曾经的“疤痕”成为了城市“绿肺”。

金秋时节,漫步在九龙口湿地,碧水蓝天,九河汇聚,白鹭点点,相映成趣。九龙口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曾因过度开发导致水质下降。为恢复湿地生态,建湖大力推进退圩还湿、退渔还荡工程,全面整治湿地水环境,提高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目前,九龙口栖息繁衍的候鸟和鱼类种群数量快速增加,还发现震旦鸦雀、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九龙口也成为全国首家“碳中和”景区、国家地理首个“双框之城”。

西塘河是建湖的母亲河。徜徉在西塘河风光带,吹吹秋天的晚风,听听老戏迷们唱的淮戏,悠然自在。经过全面改造提升后,西塘河已成功入选江苏省幸福河道(段)建设示范工程。

……

亲水亲绿、清透美景的背后,是建湖多年来生态优先、绿色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建湖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决策部署,紧扣“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目标定位,始终把良好生态基底作为最大优势和最大潜力,系统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最大限度恢复和保护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生态质量指数(EQI)连续3年位居全市第一,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国家园林县城。九龙口湿地生态修复和上冈树新、洋中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入选江苏首届最美生态修复案例,案例数全省第一。成功打造双湖公园、九龙口湿地、西塘河风光带等多个生态名片,生态本底进一步厚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板块,建湖县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总抓手,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在提高生态“绿”品质的同时,不断拓展“绿”的内涵至文旅、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着力打造江苏最美“绿心”。“绿色”正成为这座城的活力与生命力。

聚焦“淮剧+杂技” 绽放非遗文化新光彩

建湖除了有旖旎的生态风光,还拥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和建湖杂技。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角儿来了》节目组走进建湖,以一场梨园盛宴集中展示非遗戏剧独特魅力。在演出开始前,节目组还依托新媒体平台,通过两个半小时的直播展示淮剧魅力。

淮剧又名江淮戏、淮戏等,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建湖县被命名为“中国淮剧之乡”。“淮剧说的是建湖话、唱的是建湖腔,5月份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建湖县淮剧团负责人表示,该团将围绕出人、出戏、出精品这三方面,加快剧团建设,培养戏曲新人,创排精品力作,让淮剧走上更高的舞台。

近年来,建湖淮剧在坚守本土标准淮腔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京、徽等姐妹艺术所长,聚焦水乡人生活百态,先后创作、上演200余部淮剧剧目,多部经典剧目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中60多部在国家、省、市比赛中斩获大奖。

9月16日晚,在建湖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一台杂技节目正在上演,几位年轻的杂技演员顺杆而上,动作飘逸,行云流水,赢得台下观众阵阵掌声。每逢周末,县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化身建湖杂技周末剧场,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盛宴。

近年来,江苏省杂技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陆续创演了《猴·西游记》《小桥 流水 人家》《芦苇青青菜花黄》《四季江淮》等四部大型剧目:一部接一部精妙的杂技戏打开全新局面。2022年,原创杂技《炼——倒立技巧》成功摘得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这一年,建湖厚积薄发,在力与美、技巧和创作上攀至新的高点。

努力用杂技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着力提升杂技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是江苏省杂技团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该团先后参加国家文旅部的“欢乐春节”、中国侨联的“亲情中华”、国际城市友好交流和招商引资等活动,连续访演了8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一直以来,建湖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认真贯彻落实“非遗”保护“一法一条例”规定,全面加强“非遗”宣传、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推进非遗事业健康发展,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2项,省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2项,市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13项,县级“非遗”名录保护项目19项。

坚持“非遗+旅游” 打造文旅融合新赛道

建湖有戏,且“好戏连台”。其精彩不局限于方寸舞台之上,建湖以九龙口沙庄古村作台,“淮剧小镇”被推至聚光灯下。

文化是旅游的重要资源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市场。近年来,建湖积极探索“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依托淮剧、杂技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生态为本、文化为魂、文旅融合”发展理念,打造一批集非遗传承、文化体验、沉浸演出等为一体的文旅新地标。在建湖,淮剧小镇、陆秀夫景区、乔冠华故居、“灵龙里”网红特色街区等一批文旅新地标竞相亮相,不断擦亮“建湖有戏”文化名片。

作为“非遗+旅游”的典型示范,淮剧小镇正日渐成为人们旅游打卡的理想地。目前,淮剧小镇已有淮剧、杂技等8个非遗项目常驻展示展演。今年初,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淮剧江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澄的“陈澄淮剧传习所”在淮剧小镇启用。

在淮剧小镇,遍布建湖非遗元素,形式多样的淮剧、杂技等沉浸式演出让人眼前一亮,演员精湛的演技,游客零距离的观赏,让整个演出趣味无穷。来到小镇,映入眼帘的便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老粮仓,粮仓内不仅有淮剧溯源的展示,还有供游客互动体验的淮剧小舞台,在这里游客既可以了解淮剧知识,又可以感受淮腔之美。小镇内的沙庄旧市,设有淮剧传习所、剪纸研习社、糖画捏面等,寓教于乐的创新互动,更是让游客流连忘返。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淮剧小镇以其独有的特色展示着“非遗+旅游”的魅力。

近年来,九龙口旅游度假区结合自身文化底蕴和天然资源优势,积极探索“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式,除了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旅游活动外,也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主题旅游线路。“我们要做的是挖掘非遗技艺,保护好非遗技艺,再去传播这些非遗技艺。也就是要树立文化IP,建设文化高地。”建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九龙口旅游度假区党工委书记、管理办主任唐城说。

在九龙口,淮杂“非遗”与湿地“世遗”融合互动,“旅游+演艺”模式引人注目,淮剧、杂技、民俗等文化沉浸式、多点位、全天候植入生态旅游,“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新格局推动淮杂非遗和湿地生态深度融合,“建湖有戏—灵龙水乡·淮杂故里”生态文旅品牌持续彰显。建湖正以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推进全县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据悉,2022年建湖接待游客37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淮剧小镇带动周边村民1000人以上从事与文旅相关的产业链,年增收2亿元。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