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磊
民以食为天。盐城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粮食总产连续8年超140亿斤,占全省近20%、全国1%。
稳产保供,种粮大户功不可没。在粮食生产一线,全市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众多农户一起多种粮、种好粮。
8月20日早上6点多,凌晨耀开着拖拉机,带着植保无人机来到田边,熟练地将调配好的肥料装进无人机的容器内。
过了一会儿,无人机平稳起飞,在稻田上空来回作业,均匀地将肥料喷洒在田里。70亩地的施肥任务,凌晨耀操作无人机一个小时就完成了。
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别需要敢创新、有活力、文化程度高的新农人。凌晨耀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在外工作两年后,毅然回到家乡种粮食、干农业。
今年是凌晨耀种田的第八个年头。这些年,他和父亲流转了1800多亩土地,兴办东台市时堰镇金秋家庭农场,成为镇上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
不同于传统的种植模式,凌晨耀向科技要效益,向机械要产量。“机械化是种粮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这些年,凌晨耀投入600多万元,购入插秧机、播种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覆盖耕种管收各个环节,还建设4000平方米的粮食仓库。去年,产粮172万公斤。
凌晨耀不仅自己积极应用新技术,采用新品种,还发挥“农民田间学校”阵地作用,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农机作业和粮食烘干等服务。
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水稻奋力生长,田野被无垠的绿色覆盖。大丰区爱根家庭农场负责人周爱根每天都早起巡田,察看农作物生长情况。用他的话来说,“看了心里踏实!”
粮食要高产,良田、良种、良法等一个都不能少。周爱根自购3台激光整平机,用两年时间完成3000多亩土地的平整。“土地平整后,田变得好种了,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还提升了产量。”
周爱根是农机手出身,深知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如今,农场里农业机械种类齐全,不仅能够满足自身需求,还可为周围种植户提供全流程农机服务,年服务面积达1.5万亩。
爱根家庭农场一直推行高品质高标准种粮,去年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我们积极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创建,参与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耕地轮作项目(油菜)示范种植,为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贡献自身力量。”
作为新时代职业农民代表,周爱根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产业链建设,“成功注册品牌‘川竹爱根大米’,计划建立粮食冷链仓储、加工、品牌营销一条龙服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周爱根表示。
俯身耕耘、不辞劳苦。在射阳经济开发区凤鸣村,记者在水稻田旁的小路上见到了吴立忠。他头戴一顶草帽,穿着有点旧的T恤衫,裤脚上沾满了泥。
从2007年的150亩,到如今的3300亩,吴立忠的地越种越多,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我们成立了两个家庭农场,流转的耕地分布在4个村,今年还打算流转200多亩。”
“儿子也在农场帮忙,他主要负责农机,不但会操作,而且会维修。”吴立忠说。农场在父子两人的经营管理下,蒸蒸日上。
要想农作物长得好、产量高,除了天气因素,最重要的是精细化管理。吴立忠积极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我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引进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田间管理水平。”
种粮大户有大作为、更有大担当。每当乡亲们种田碰上难题,总爱找吴立忠拿个主意,他都毫无保留地提供技术指导,带领农户一起致富。吴立忠说,“这些年我们拿出10多万元,帮助村里的弱势群体。此外,农场提供50多个工作岗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周边富余劳动力再就业的难题。”
10多年前,陈允生下岗,面临再就业。“当时思考了很久,最后决定种地。一来,国家重视,发展有前景;二来,政府扶持,种粮有保障;三来,种过地,有点经验。”
从2007年开始,陈允生和人合作从事粮食生产。2016年,他们一起创办射阳县合德镇芊池谷物种植家庭农场,现在种植面积约1700亩。农场创办以来,他们不断提升农业技术和田间管理水平,实现科学种粮,稳产高效。
种地靠经验,但更要靠科学。“拿小麦种植来说,我们实行机械化精量播种,减少用种量,但是产量不减。”陈允生说,在化肥施用环节,减少普通复合肥施用,根据土壤情况,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推动粮食生产节本、提质、增效。今年小麦亩产达600公斤。
良种配良法,优质产量高。“我们农场很早就开始机插秧,这些年坚持选择种植优质的水稻品种。”陈允生黝黑的脸庞露出笑容,“按照如今水稻的长势,亩产达到650公斤应该没什么问题。”
心怀“国之大者”,全市种粮大户一步一个脚印,在希望的田野上精耕细作、勤劳致富,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