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3年08月08日

“勺子王”和他的勺嘴鹬

□记者 陈婷

8月1日中午1点多,东台条子泥内各类鸻鹬在滩涂觅食嬉戏。透过单筒望远镜,鸟类调查志愿者李东明在鸟群中仔细寻觅,终于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只勺嘴鹬正悠闲踱步,呆萌可爱。

“你们终于回来了!”发现勺嘴鹬的惊喜,浇灭了连日等待的焦灼。自7月底,李东明就每天在滩涂边蹲守,等待秋迁勺嘴鹬的到来。“今年来的时间比去年迟了两三天,截至6日累计观测到17只,其中5只佩戴着旗标。”

现年60岁的李东明是大丰人,被大家称为“勺子王”“鸟博士”。十多年前,原本经营图片社生意的他,决定加入“鸟人”行列。2019年,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成功后,他成为了条子泥湿地的一名鸟类调查志愿者。

拍鸟13年,李东明最爱的候鸟就是勺嘴鹬。勺嘴鹬是极度濒危物种,因嘴巴形似汤勺而得名,全球记录仅有600多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拍摄量的积累,他越发了解到勺嘴鹬面临的困境,并义无反顾、执着追寻勺嘴鹬的脚步。

作为长距离迁徙型候鸟,每年春天,越冬结束的勺嘴鹬会在北迁途中匆匆经过盐城黄海湿地,短暂停留即离开。7月起,不同批次的勺嘴鹬又将相继回到盐城,为飞往南方做准备。“它们会在这里待两三个月,持续觅食增肥,确保有充足的能量飞到越冬地。”李东明说。

盐城黄海湿地不仅是勺嘴鹬的“大食堂”,也是它们的“更衣室”,每年秋天,它们都在这里完成换羽。“经过之前的飞行,它们的飞羽磨损得非常严重。”在盐城的这段时间,勺嘴鹬的红棕色羽毛将被更适合越冬的冬羽代替,以便更好迁徙。

对李东明来说,勺嘴鹬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李东明看勺嘴鹬有绝招,从数以千计的水鸟中以动作、体型、羽毛分辨勺嘴鹬又准又快。“‘一勺难求’,勺嘴鹬太稀有了,在辽阔的滩涂上找到拳头大小的勺嘴鹬,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它非常敏感,必须保持合适的距离,得一点点靠近。”为了拍到勺嘴鹬,在泥滩上一趴几小时是常有的事。

“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能引起社会关注,更加重视鸟类保护,更好呵护勺嘴鹬这个物种。”如今的李东明,已从最初的拍摄和观测,到成为鸟类保护志愿者,他的拍摄为勺嘴鹬研究和论证提供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同时,他积极参与到“拯救勺嘴鹬”的行列中。

他身上有一项任务就是拾捡勺嘴鹬的粪便。鸻鹬鸟类喜欢集聚,想在滩涂上精准找到勺嘴鹬的粪便不容易。李东明只能趁它们“落单”时守在一边,看准时机用镊子将粪便拾起,小心放进玻璃管里。“这样热的天捡到的粪便也不行,得立秋后天气凉了再捡,一年能捡到两次都是中彩票啦,专家能从里头分析勺嘴鹬的食谱,换下来的羽毛也能用来研究。”

每年,全球超过一半的勺嘴鹬会来到条子泥觅食、换羽。进行鸟类调查,参与建设黑嘴鸥繁殖地,为渔民做鸟类科普……李东明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片湿地。“只有这里环境足够好,勺嘴鹬才能待得舒服,也吸引更多珍稀鸟类到来。”李东明说。

随着秋迁候鸟“先头部队”的到来,在条子泥湿地远远望去,数以万计的水鸟密密麻麻。因为常年扎在条子泥,许多候鸟刚到条子泥,他总会立刻发现,并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科研人员,或帮助他们一起计数。截至目前,条子泥湿地记录的410种鸟类,他已拍到200余种。

近年来,条子泥一些珍稀物种种群数量屡创新高:观测到的濒危物种小青脚鹬数量从1150只增至1221只,连续三年突破全球预估不足1000只的数量;东方白鹳今年首次记录到121只,为近年最多;卷羽鹈鹕单次记录数66只,今年首次记录到7只在条子泥湿地越冬;火烈鸟连续8年飞抵条子泥湿地越冬,数量由最初的1只增加至11只。

从生态摄影师到鸟类调查志愿者和滩涂“拾粪者”,李东明身兼数职。他用执着和热爱,守护着勺嘴鹬,以及千千万万和勺嘴鹬一样依赖于黄海湿地的迁徙水鸟们,也在广阔无边的滩涂里,收获自己的人生风景。

图片新闻 “办不成事”服务专区,能把事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