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3年08月07日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开启产业协同新篇章

包振山 高文超

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强调,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擦亮绿色金名片,生态价值持续彰显;坚持用好“天蓝地绿基因红”禀赋优势,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实践中实干争先,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机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践行效应显著。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聚力构建绿色低碳友好型城市,坚持科技创新、数字赋能,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省委书记信长星充分肯定盐城“天蓝地绿基因红”,“盐城好空气”已成为生态品牌。2022年,盐城在GDP增速全省第一情况下,PM_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AQI)连续7年保持全省第一;实现国、省考断面、入海河流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4个“100%”;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三年实现双“100%”。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特点更加鲜明,良性互动局面得到巩固。

形成绿色生态发展的盐城先行典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大美”生态文明样板,以黄海生态经济圈建设为抓手,扛起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责任,树立东方湿地、鹤鹿故乡生态品牌,全市生态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效明显;盐城持续探索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推动黄海湿地成为“共建共享、永续利用”的和谐遗产地,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盐城智慧”、提供更多“盐城经验”。依托中韩(盐城)产业园等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大投资贸易便利化,深化与韩国、日本等泛黄海区域城市在贸易、投资、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高水平开放合作;强化与长三角、环黄海等地生态合作,整合区域各类滨海自然和人文资源,共同建设涵盖长三角、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沿海生态大通道;一批示范性探索开展,成立黄海湿地生态银行,成功发放全省首笔湿地修复碳汇贷款。用好交通区域基础,构建现代交通枢纽体系,大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努力打造东部沿海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全市高铁里程达267公里,同步建成“1+8”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全域迈入“高铁时代”。

树牢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根基。形成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汽车、钢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加快“智改数转”步伐,产业链与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六链深度融合”,构建全要素全链条产业生态体系。打造新能源产业,集聚150多家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构建形成“2+4+8”产业布局,打造“两大集群、四大基地、八大园区”立体化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新高地,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制定《盐城市重点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聚力打造5条地标性产业链,着力发展8条优势产业链,培育突破10条潜力产业链,形成“5+8+10”产业链梯次培育格局;立铠精密、SKI动力电池等一批低碳重大项目成功落户,四大主导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形成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低(零)碳产业园区建设,今年是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局之年,将建设低(零)碳产业园作为示范区建设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激发我市非常“6+1”比较优势,即地处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区域面积大的空间优势、集疏运体系完备的综合物流优势、“风光火气氢”一体发展的综合能源优势、绿色生态宜居的环境优势、乡贤资源丰富的人脉优势及正在打造的一流营商环境,为产业园区承载绿色产业转移、满足大规模绿电需求、承接绿色技术溢出转化、提供多元应用场景及先行先试提前布局提供良好基础。

厚植生态家底,抢跑“低碳赛道”

“三力协同”助建绿色低碳创新体系。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力,针对高碳能源结构转型迫切需求,进一步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在大规模储能、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新一代光伏、新型电力网络等产业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在新型高效风能利用、先进生物质能等领域持续发力。培育零碳未来技术生产力,结合现有技术基础及研发优势,进一步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发展,探索面向碳中和的零碳、负碳技术试点和产业化示范,推进建设一批“近零碳”园区和工厂。强化能源绿色转型推动力,针对供给、消费及固碳端能源技术革新需求,在供给端和消费端协同发力,积极利用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持续深化工业生产、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农业农村、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节能技术。

持续强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体系。将绿色低碳内容编入发展规划体系,根据各地发展阶段进行差异化赋值,建立城市低碳规划设计仿真模型与决策支持系统,形成碳排碳汇可视化表达。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把握能源清洁化、原料低碳化、材料功能化、过程高效化、终端电气化和资源循环化“六化”发展趋势,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特色园区升级、产业生态完善行动。优化能源、产业、交通运输和空间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推动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群优势重塑、价值跃升,提升全市产业结构绿色低碳水平。打造绿色低碳城乡空间,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形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碳汇空间格局,打造气候友好型城市生态系统;加快海绵城市绿色低碳改造,协同推进城市发展与老城改造,在乡土自然基础上建设低碳乡村。实行绿色产品领跑者计划,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绿色改造、绿色采购,支持企业扩大绿色产品供给,持续降低单位效益碳排放水平。

集聚全球智慧协同绘就产业新盐城。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绿色生态发展全球共识,通过全球滨海论坛等国际性会议搭台,集聚全球智慧,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湿地修复,即依靠自然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方法,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辅助再生、自然恢复、保护保育等生态修复项目,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湿地保护和运行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全力推动全球滨海论坛秘书处、NbS亚洲中心落户盐城,构建深化全球生态治理合作长效机制,共谋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最优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实施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培育、产业链赋能三大行动,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高能级,全力打造主导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地标特征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共进,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配套和发展能级,全力培育核心商圈,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塑创产城融合新优势,全面增强城市集聚力、竞争力。

(包振山为盐城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中韩〈盐城〉产业园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高文超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正高级经济师,市经济学会会长)

没有上一篇了... ...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提升农村宜居宜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