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棠松
小时候的我酷爱读书。可人生的读书之路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孩提时代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很难找到一本可读的书籍。我在小学读书时,刚刚开始上作文课,老师让写作文,我不知道怎么写。老师在黑板上出了题目后,讲讲要领,学生各人对题发挥,面对上面的作文题,我在下边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写不出几行字来,有时候二三百字的作文硬是完成不了。
到了另一所小学以后,读书开始入门,并慢慢成了爱好,作文也就逐步有了头绪。邻村的学生来到我们这里就读,学习氛围随之浓厚起来,随着课堂氛围的活跃,课间也不时有一些课外书籍传进来。乍看到这些书,觉得很新鲜,像《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樊梨花挂帅》《薛刚反唐》,还有一些手抄本、古版连环画之类的,读起来新颖,有趣,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这些书一旦读开了头,就想追到尾,不读结束,誓难罢休。看过的人还会时不时做些交流体会什么的,学习中增加了不少读书的乐趣。
我们初中的同学中有一个读书团队,大家互借互读,互通有无。几十年以后,每每见上面,还会唠唠当年一起读书的快乐劲头。
那阵子,读书还真不是轻松的事情,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读这种课外书籍,往往得不到认可和欢迎,思想保守一点的老师是不赞成大家这么做的。读书大多是在课后,活动课或者业余时间里进行,偶尔为了赶时间,在课堂上摆在腿上或者放在抽屉里读,趁老师不注意时偷偷瞄上几眼。那都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我们真正实现自由自在读书,那还是招生制度改革,我上大学以后的事了。师专三年,我读书的重点是花在书法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碑帖的辩证以及书体的临摹,包括各种书法刊物、藏本、典籍、词典等的学习阅读和研究上了,学制三年,我就差不多写了三年的毛笔字,那段时间很艰苦,也很辛苦,人家睡午觉我不睡,每天坚持写字,没有笔墨,就用毛笔蘸水在桌上写,三年写下来,从一个一点书法基础都没有的人,到学校书法展览我期期都是一等奖。
读书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做老师走上讲台时,开始尝到了以往读书的甜头,课堂教学,功在课外,要上好每一堂课,知识绝不局限于教材本身,我专业学的是政治历史,可学校起初安排我教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非所学,专业不对口。可这些难不倒我,三尺讲台,我游刃有余。进修学校建校多年,没有校史,校长想回顾总结一番,找了几个人帮他编辑材料他都不满意,一次他无意间问我,我说可以试试,一周后我交卷,他带着校领导班子听后,很高兴,原来这短短几年,我们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在离开学校出来工作后,我参与了《阜宁周报》的创办、《阜宁外滩》的编写等,这些都与之前的知识积累有着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