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婷 安瑞倩
“盐城通过!祝贺中国!”2019年7月5日,北京时间下午3点30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会主席加拉耶夫一锤定音。盐城黄海湿地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二个潮间带湿地自然遗产。
四年匆匆而过,那个见证历史的时刻,依然无比清晰。“敲槌的那一刻,掌声响起,大家在欢呼,胜利了,眼角突然有了眼泪。”原市申遗办工作人员杜进进是盐城黄海湿地申遗成功的见证者。五味杂陈、百感交集。这是经历盐城申遗之路人们的共同感受。
1986年,在广西从事地质勘探工作的杜进进,跟随作为人才引进的父亲回到盐城,到盐城珍禽保护区工作。“过去条件艰苦,我们骑着自行车,从新洋港出发,向南到东台与南通交接处,向北到响水,走遍盐城湿地的角角落落。”鸟类监测、环境管护、社区管理……30多年来,他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滩涂,真心守护这片湿地。
2017年4月,杜进进被借调到刚刚成立不久的市申遗办工作。“世界自然遗产是自然保护地‘皇冠上的明珠’,要摘取这颗明珠,难度之大超乎想象。”杜进进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申遗工作,举全市之力推进,给了申遗办团队最大底气。
从有申遗的想法,到筹备工作的艰辛,再到论证的挫折,到最后惊喜的成功,盐城申遗之路跌宕起伏。面对这一场既无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又无权威教材可以参考的“大考”,申遗办团队凭着责任和热忱,一路攻坚克难,成功战胜一个又一个“拦路虎”。
然而,2019年5月15日,在距离世界遗产大会召开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候,世界自然遗产唯一的评估机构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出具对盐城申遗的最终评估结果:退回、重报。“就如晴天霹雳一样,这个结果是万万没想到的。”杜进进回忆道。打击意外降临,但市委、市政府态度明确,不到最后一刻,盐城申遗工作决不放弃。
值得庆幸的是,盐城遇上了一个好时机,全国上下对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高度统一,盐城申遗从某种意义上成了国家行动。
在不利形势下,申遗团队进行及时调整,并积极与国际专家、世界遗产中心沟通联系,促成来自65个国际组织专家学者撰写联名公开信声援盐城申遗。“盐城申遗成功啦!”在阿塞拜疆,杜进进和团队其他成员举着从盐城带去的标语牌,庆祝这场艰难的胜利。
“这是一场生态与发展的双向奔赴。”盐城仅用2年多时间,实现一般申遗项目需要8年左右才能完成的目标,能有幸参与并见证盐城取得这张耀眼的世界级名片,杜进进感到莫大的光荣。
“珍禽保护区范围涉及6个县(市、区),有无数沿海单位、企业、村庄。”30多年来,杜进进见证了从“人鸟争食”到“为鸟留食、为鸟让路”的观念之变,“随着成功申遗,巴斗村等渔村从‘靠海吃海’向‘养海护海’生态发展转型,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湿地保护。”在湿地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等生物种类、数量有了明显增长,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这里栖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渔家唱晚归与海鸟伴日落相映成趣。
除了持之以恒地保护,如何合理利用也是一道思考题。申遗成功后,杜进进在珍禽保护区领导的支持下,推动成立盐城市黄海湿地生态农业产业推广协会。目前,协会会员单位已有30多家,主要是沿海生产经营单位、长期在沿海从事相关学科的研究单位和质量监督等单位。协会制定“四个一”(一个品牌、一个规划、一个平台、一个标准)年度工作计划,“希望利用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发展‘生态+农业’,推出区域农产品品牌,让更多遗产地周边群众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