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兰霞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广阔滩涂,麋鹿成群。夏日的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绿意盎然,一群群麋鹿或奔跑嬉戏,或悠闲觅食,或水中纳凉,一派和谐大美生态图景。
“快看,麋鹿吃胡萝卜可香了!”两三辆满载游客的观光游览车开进半野生区,路边几只成年麋鹿走近观光游览车,咀嚼起游客投喂的胡萝卜。“1986年,39头麋鹿漂洋过海来到黄海之滨,经过30多年的科学保护,截至今年5月底,麋鹿数量已增至7840头,野外麋鹿数量达到3356头,活动范围最远已扩散至上海崇明东滩,南通如东县小洋口滨海湿地已形成繁殖种群。”7月20日下午,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刘彬向游客介绍道。
1982年出生的刘彬是鸟类学博士,2009年,保护区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安徽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刘彬跟着导师第一次来到大丰。刘彬发现,麋鹿生活的这片沿海滩涂也是鸟类栖息的天堂,他对这块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后便来保护区从事科研工作。2013年,刘彬任麋鹿保护区安全保卫处处长,负责巡护、救助野外受伤、被困的麋鹿。
“这项工作要24小时待命,特别是晚上突发情况多,经常在深夜,人刚刚躺下,电话铃声响起。”2021年5月的一天晚上,刘彬接到救助电话,20多头野生麋鹿误入大丰港附近一个一公里长的排灌渠内,危在旦夕。刘彬赶到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将麋鹿逐一麻醉后再拖上岸。来不及多想,刘彬穿上救生衣,坐上橡皮艇,开始向麋鹿吹麻醉针。
“麻醉针遇水就失效,距离五六米处麋鹿就会警觉起来,我只能趴在橡皮艇上等待时机。一头公鹿有250多公斤,真担心在解救过程中绳子会勒伤它们。”刘彬和同事将麋鹿拉上岸后,随即给它们注射解药,等所有麋鹿解救成功,已是次日清晨5点多钟,橡皮艇里灌满了水,每个人都浑身湿透,筋疲力尽。
麋鹿是我国特有物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繁盛地生活在沿海滩涂。在100多年前,麋鹿一度在中国本土绝迹。1986年,39头麋鹿漂洋过海回到南黄海滩涂这片故土繁衍生息。随着麋鹿数量激增,野外受伤、被困的麋鹿数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保护区2017年至2019年共救助麋鹿400多头,2020年至2022年每年平均救助麋鹿370多头。
“麋鹿的保护、繁衍和生息一直是科研人员的重要任务,竭力保护麋鹿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为湿地精灵保驾护航。”刘彬介绍,麋鹿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喜好沼泽湿地环境。保护区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适宜喜温作物生长,占地4万亩,是麋鹿的绝佳栖息场所。
“近日雨水较多,水位后退,麋鹿的生存空间更大。”为保护湿地精灵,巡护人员负责日常巡护监测,每一次巡护需骑行10余公里。刘彬手指池塘解释道,高温天气给低洼池塘蓄水,是为了净化水质,为麋鹿饮用水源提供安全保障。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王立波介绍,“刘彬是我们保护区的第一个硕士,他以第一作者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关于麋鹿、鸟类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论文10篇,其中科学引文索引(SCI)3篇,中文核心期刊6篇,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不少保护区的科研主要依托高校,而我们保护区在刘彬的带领下,成立了10人左右的以博士领衔、硕士为主的本土科研团队,形成了浓厚的科研氛围。”
“我到保护区报到那天,一大早从合肥出发,傍晚才到,当时这里非常荒凉。”刘彬说,“兴趣让我留了下来,我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保护区走了一遍,发现可研究的东西非常多,光鸟类就有200多种。我准备将保护区对野生麋鹿网格化管理的调查情况整理出书,同时进一步做好保护区内的鸟类环志工作,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调研。”
这片湿地的生态系统日趋完整,保护区的生物圈逐年扩大,生物量不断上升,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保护区全境在内,丹顶鹤、黑嘴鸥、震旦鸦雀等珍稀鸟类的栖息数量比建区时增加了数十倍,被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有135种。此外,保护区内拥有兽类25种、两栖爬行类22种、鱼类43种、昆虫233种、植物322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向世界展示了盐城“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