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磊 邱欣泽 通讯员 郑永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素质和战斗力。”
使命在心,责任在肩。市委驻阜宁县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的第一书记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强化党员干部使命担当,因地制宜明思路、找方向、强基础、谋发展,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发展致富产业、深化乡村治理、解决群众难题,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产业振兴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产业振兴是富民强村的根本之策。市委驻阜宁县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队长戴云峰表示,工作队集中3年帮促资金,以镇为单位建设冷库、农贸市场、丝瓜产业园、工业厂房等11个资产受益类项目。2022年实现租金收入140万元,村平均增加集体收入5.6万元。截至2022年底,25个帮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已突破30万元,羊寨镇世明村突破70万元。
粮食烘干仓储是保障粮食品质、确保粮食丰收的重要举措。6月14日,走进位于羊寨镇的粮食烘干仓储中心,钢结构厂房矗立眼前,机械设备正在有序运作。
羊寨镇外口村、孔苏村、苏水村、世明村4个帮促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与江苏银宝大地禾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粮食烘干仓储中心。该项目主要为大地禾农业在羊寨境内实施的8000亩现代化连锁农场提供烘干、仓储、晒场等服务,总投资约1100万元。
孔苏村第一书记郭勇算了一笔经济账,“4个帮促村每年可按投资比例获取不低于8%的投资分红、烘干设备的15%投入收益,带动周边农民务工增收,每年4个村平均收益20余万元。”
凤栖湖丝瓜产业园是陈集镇汪朱、官路、郝周、大刘4个村联合阜宁裕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集种植、参观、深加工为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目前一期建成温室连栋大棚2万平方米、钢架大棚1.3万平方米。二期将新建智能连栋及单体钢架大棚3000平方米,多功能展示中心1300平方米。
“产业园收益作为4个帮促村集体收入,算下来今年每个村能有10万元。”汪朱村第一书记薛俊说,在合作社以及种植大户的带领下,汪朱村高效农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民富不富,要看领头羊。汪朱村以狠抓党建为切入点,不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11名村组干部中7人有产业项目,带领群众致富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为了打造一支团结向上、吃苦耐劳、能打胜仗的队伍,我们开设‘第一书记讲坛’,出台百分制考核办法,并让第一书记写好村情日记、民情日记、第一书记履职日记‘三本日记’。”戴云峰表示,“通过一系列举措,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锻造富民强村人才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凝聚合力
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是工作队的重点工作。今年工作队开展“1+5”牵手致富行动,即以1名驻村第一书记牵手结对帮促村5户低收入农户,通过饲养牛羊、种植经济作物等途径,年内为每户低收入农户增加5000元至1万元家庭收入。
走进羊寨镇苏水村村民水克昌家中,只见一头小牛犊正悠闲地吃着草料。55岁的水克昌是苏水村第一书记李永桥牵手结对的一个农户。“买这头水牛花了1万元,其中李书记自己拿出1250元,真的非常感谢他!”
水克昌曾患大病,干不了重活,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养牛的活不重,到家后的这几个月养得很好,估计年底就能出栏。有了工作队的帮助,加上平时做点零工,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工作队有85家后方单位,第一书记们充分挖掘后方单位优势资源,吸引整合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强大合力,有力推动村民致富、集体增收。
6月13日凌晨三点多,阜宁铭流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薛为桃带着从云南芒市买的38头水牛一起回到陈集镇汪朱村。
“这次云南之行,源于罗桥镇邵刘村第一书记赵德生通过后方单位——市工商联,为我们与秦泾(盐城)文化有限公司合作牵线搭桥。”薛为桃说,“秦泾拥有较为成熟的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对我们今后拓宽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有很大的帮助。”
在东沟镇东南村,建立了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工作站,推动科技资源下沉,助力农业生产做大做强。“工作站建站以来,为农民增收致富、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成果应用、技术培训等服务,有力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东南村第一书记唐红生来自市农科院,也是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阜宁东沟工作站站长。
工作队还与罗桥镇共同投资建设有机稻米基地仓储服务中心及有机稻米展示厅,为该镇生态农业基地项目提供仓储与展示服务。同时,多次邀请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其根团队提供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有机稻米产量与品质。
赵德生说,“我们积极推动罗桥镇生态农业基地与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联合搭建有机大米线上销售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与京东惠采合作,推出罗桥生态大米小包装、精包装礼盒等产品。”
精准治理
乡村愈加美丽宜居
乡村振兴不仅要让农民富起来,还要让乡村美起来。工作队联合镇村,选择5个自然形态较好的村(组)进行人居环境提升试点,打造生态宜居村庄。
漫步古河镇张秦村“三人李”特色田园村庄,农家小屋错落有致,小院周围草木葱茏,栅栏围出的小菜园里蔬菜长势喜人,手绘画、匾画让人眼前一亮,石磨、石碾、老坛罐等老物件,诉说着美丽乡愁。
古河镇整合多方资源,在工作队支持下,从去年开始在张秦村西南角打造“三人李”特色田园村庄,建设“看得见绿、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田园乡村新风景。依据村庄自然肌理,从“村、田、岸、水、路”五个元素着手,实现村庄有风景、有文化、有产业。
村民冯金成家正在原址翻建新房,“现在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条件也在慢慢改善,于是有了翻建房子的念头。再过几个月,我们一家就能住上新屋了。”
相隔不远的东沟镇东方村也在实现美丽蝶变。东沟镇副镇长陈晶晶说,“我们在工作队有力支持下,以‘林中方南’建设为主题,聚焦小结点、微循环,依托原有自然风光,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致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特色田园乡村,激发发展活力。”
出行道路狭窄、路面坑坑洼洼,制约着村民出行以及农产品销售。在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东沟镇东南村、东方村各自建成一条农村道路,提升农村基础设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据统计,工作队入驻后,投入2000多万元修建15条村组道路,解决不少帮促村群众出行难题,打通群众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党群服务中心是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平台。今年5月,古河镇张秦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启用,将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加强治理、凝聚力量、为民服务的功能。
多年来,张秦村缺少独立的党群服务中心。工作队进驻后,镇村党组织和工作队一起克服困难,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和资金,经过一年多施工,一座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党群服务中心呈现在广大村民面前。村党总支书记丁建兵说,“村‘两委’所有人不设单独办公室,都集中在大厅办公,和群众面对面交流,第一时间为群众做好服务。”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命光荣、任务艰巨。驻村第一书记们锐意进取、干在实处,探索实践“党建强、乡村美、产业兴、机制活、治理好”的发展之路,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个难点接着一个难点攻克,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新作为、再立新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