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倪静
建市40年以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涌现出一批教育领军人物,他们是高尚师德的践行者、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其中,有一位教育工作者格外令人难以忘怀,他就是盐城师范学院王强教授。
王强,盐城人,生前系盐城师范学院经济法政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苏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建设学科核心成员,2012年9月去世,年仅42岁。在这位“70后”教授短暂的一生中,他坚韧不拔,只争朝夕,没有放过分分秒秒,把传播、研究、践行马克思主义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呈现了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矢志不渝、追求真理、鞠躬尽瘁,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境界。
满腔热忱 潜心教研
1992年8月,王强进入盐城师范学院前身盐城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任教。王强努力把课本体系变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思想,在讲授中注入自己的感情,把“真信”化为生动的“真传”“真授”“真教”。王强曾说,“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要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在历史文献和档案中搜寻大量史实。在这些探究中,党的历史感动着王强。王强更加坚定了他对共产党领导的信心、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98年王强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用自己坚定的信心、信念、信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02年,王强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两课”硕士学位。经济法政学院茆汉东老师非常钦佩王强的博学笃行,他说,“王强是我们马列室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第一个拿到硕士学位的”,“当时他各方面都走在青年教师前列,对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
王强是江苏省“青蓝工程”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曾获盐城师范学院青年教师会讲比赛一等奖和首届教学质量奖。
有一次,王强参加青年教师会讲,精心设计的板书、风趣生动的话语、激情洋溢的教态,让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听课的经济法政学院老师黄利秀大开眼界,“原来公共政治理论课还可以这么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得如此生动、引人。”从那以后,黄利秀只要有机会就去听王强的课,课后就揣摩、思考,并主动请教,王强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思想课教学效果,他坚持“至少花一周时间,精心准备一节课”,努力做到他对自己所要求的“上好每节课,让每节课都有品位”。他的课堂板书,更像是一篇结构严谨的论文提纲,从标题的设定到要点的语言组织,对仗工整,读起来十分流畅。课堂上学生们听得意犹未尽,课后常常围着王强探讨学术问题。在王强的循循善诱、身体力行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渗进一批批青年学子的心田。
以身作则 爱生如子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他每天晚上骑着自行车来到学校,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批改作业,看材料,与学生交谈。王强常说:“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传播者,切忌扮成‘传声筒’。我们要沉下身去,学好‘普通话’,说好‘家常话’”,“马克思主义教育不能纸上谈兵,仅靠讲解书本,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存在和运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锻炼、探索和体会。”
王强常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广泛接触社会,开展理论联系实际活动,感受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企业车间、街道社区,与农民、工人及基层党员干部敞开心扉聊家常,了解实际情况,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寻找鲜活的教学和研究案例。
王强从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关心学生的成长,以情感人,以德育人。亲自在家中下厨,帮助不习惯盐城饭菜的外地学生调整饮食;悄悄给钱给物,给贫困孩子送上关爱;时常在节假日给不回家的外地学生备上一桌饭菜,减轻思乡之情……即便学生毕业了,他依旧关心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指导他们写论文、做学术研究。
学生董桂礼毕业前,王强送给他两样纪念品:一套《毛泽东之路》和一支派克钢笔。王强对他说:“你喜欢看有关毛泽东的书,这套书可以让你更全面了解毛泽东。送书是想让你多看书,送笔是想让你多写文章,学以致用,多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王强的学生、已为人师的徐洪清踏上工作岗位后,写好每一篇论文都请王老师指导,成为学校的教研骨干。他对王老师给予他的关怀与照顾深深地怀念与感激,“王老师理解学生、体谅学生、尊重学生,更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学生。我们在校时,他像兄长般与大家相处,用理想信念擦亮每个人的灵魂。我们毕业后,他对大家的关怀依然如故。”
生命有期 学术不息
2006至2010年间,王强在权威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为最终专著成果《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一书的出版打下基础。2006年12月,王强申报《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的历史分析与现实启示》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8年6月,他申报《中国共产党保障雇工权益的政策、实践和经验研究(1921-1956)》获批为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2012年9月,他的专著《中国共产党“劳资两利”政策研究》获得了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的项目和获奖实现了盐城师范学院在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评价方面的历史性突破。
因为忙于申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王强一直拖着身体不适未去医院进行认真检查。2008年11月,王强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家里人劝他不要再过多考虑学科建设等工作上的事情,也想想自己的儿子。他说:“我有两个儿子,重点建设学科就是我的一个儿子。”
2008年12月初,王强做了肿瘤切除手术。他不愿把时间耗在病床上,一边看病,一边看书写作。妻子心疼他,“你的身体已经这样,你难道真的不要命了吗?”他却回答:“你不让我看书写作才是真的要了我的命。”妻子拗不过他,只好把电脑搬到了病房,为了帮助他实现撰写专著的心愿,妻子一边照顾他,一边把更新的手稿输进电脑,病室变成了书房。
随着病情的发展,各种疼痛如排山倒海般袭来,家人不忍心,劝王强适当注射杜冷丁、吗啡等药物,但为了将学科研究充分开展下去,保证头脑的清醒,他说:“那些药用了以后会产生依赖性,会影响思维。我现在唯一好的就是思维了,我要把教育部项目做完。”直到去世,他也只吃常用的止痛药。
王强始终把打造学术团队作为自己的职责所在。他认为,“只有团队强大,才能满园芬芳。”去世前,他心里仍念念不忘学科建设。2012年8月28日,说不出话的王强发短信给时任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说:“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做好学科建设工作。”9月4日,王强给时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明发了两条短信:“学科建设方面,有了好的选题要集中力量往上报。关键是围绕方向,要有积累,我的体会是越走越深”,“要物色几个有实力的人才,继续研究下去。”
直至临终前两天,王强还用手机给同事发出这样的短信,“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我这儿的资料你用吧”,“贾老师,我还想写本书,如果我能活下去,我希望我们能合作,如果活不成,我希望你替我研究下去。”
去世前的一段时间,王强将400多元钱交到前来看望他的同事高汝伟老师手中,“这是我预交一年的党费。”王强在病危昏迷了一个星期苏醒后,决定提前预交一年的党费,这是王强的最后一笔党费。
王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是发自内心和坚定不移的。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追求,让他的生命彰显崇高的人生价值。如今王强先进事迹展览室是每一年盐城师范学院新生入学必去的地方。自2014年10月建成以来,该展览室已接待参观者超10万人次,更多学生零距离感受到全国优秀教师王强教授生命中绽放出的绚丽的马克思主义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