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2023年是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年。如何让“农业芯片”不再卡脖子,让我们一起来解码种业振兴的射阳行动。
射阳地处神奇美丽的北纬33°,位于中国大陆南北地理分界线东部起点,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里下河三大排水廊道穿境而过,襟淮依海的地理环境、四季分明的气候条件、咸淡相融的水系特征,造就了射阳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更孕育了理想的种苗生产地。
近年来,射阳县坚持绿色低碳、矢志向海图强,把做强种苗产业作为发展向海农业的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与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中心、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单位密切合作,积极推广良种良法,种苗产业已成为促进富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一粒米”享誉大江南北
日前,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上,“谷投味道”射阳大米再次荣获金奖。这也是射阳大米自第十五届国际粮油交易会荣获金奖以来,第五次荣获金奖。这不仅是组委会给予的最高评价,更是广大群众多年来对射阳大米品质的肯定。
全国首家以地名命名的大米集体商标,中国农产品百强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高达245亿元,牢牢占据四分之一的上海市场,被誉为长三角地区“米中之王”,有“南有射阳,北有五常”的美誉……这样的“一粒米”,有怎样的“前世今生”?
地处神奇的北纬33°、我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东部起点,里下河地区腹部四大泄洪港道三条穿境而过,发达的水系和适宜的温度造就了射阳这座“鱼米之乡”,更为孕育出射阳大米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海洋性湿润气候有利于稻谷干物质和碳水化合物积淀,令射阳大米的口感格外独特;滩涂逐步垦殖,土壤有机物丰富,采用独优的水稻品种和栽培方式,赋予射阳大米独特的优良品质。
目前射阳境内拥有150万亩粳稻种植面积,年产近120万吨优质粳米,粮食产量江苏第三,盐城第一、被评为“中国优质粳稻之乡”,曾连续多年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粮食单产连年攀升,离不开种子的改良。“只有科学、严谨地对待品种试验工作,才能真正筛选出生产所需新品种。”“南粳之父”、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才林如是说。为选择出最适宜大众口味的大米,射阳县委、县政府多次在上海、南京、苏州等大中城市举办大米品尝会,以现场品尝的形式开展市场调研,确定水稻主打品种,并将射阳大米的种子从原来的“武育粳3号”逐步向“南粳9108”过渡,推广全县种植同一品种。
“南粳9108”是2009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香粳14号”“关东194”杂交育成的迟熟中粳稻品种,口味得到了认可。如何进行技术突破,培育出射阳大米专属的“种子芯片”?这成为摆在眼前亟需攻克的难题。很快,在射阳县委、县政府的帮助下,射阳大米集团与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携手成立“江苏射阳大米产业研究院”,江苏省农科院亚夫科技服务射阳工作站、博士工作站,从品种研发、种源培植、粮食种植、稻渔复合种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技术合作。王才林等专家亲自指导,成功选育出鹤香粳1号、2号、3号等3个“射阳大米”专属香型优质稻米品种,其中个别品种的综合评分已超过“南粳9108”。
“就拿‘鹤香粳1号’来说吧,它的成熟期要比‘南粳9108’早,品相和口感也好,出米率高,平均亩产650公斤以上,每亩比普通稻田多收入300元。而且鹤香粳系列品种可以抗条纹叶枯病和白叶枯病,中抗稻瘟病和纹枯病。”王才林说。鹤香粳系列3个新品种的食味品尝分值远超目前主打品种“南粳9108”,生育期较“南粳9108”明显缩短,而且可以较好地解决淮北地区稻米产业发展缺乏香型优质品种的问题。
“小蟹苗”释放科学育种“大能量”
今年5月,作为“中国蟹苗之乡”的盐城射阳迎来了又一个蟹苗交易“黄金期”。位于沿海滩涂的河蟹种苗产销基地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蟹苗收购商接踵而至……“今年蟹苗收成与往年相比,有15%到20%的增长,预计超过20000公斤,收益能达400万元左右。”射阳诚信长江蟹生态育苗场负责人陈德芝说。
丰产又丰收,好局面来之不易,陈德芝觉得好品种是关键。“诺亚1号”是流行于全国河蟹养殖行业的“明星产品”,其选用野生长江蟹为亲本,历经5代选育而成,生长速度比普通中华绒螯蟹快18%以上,成活率提高10%。几年前,射阳诚信长江蟹生态育苗场引进该品种,通过仿生态养殖,稳步推进良种化进程,让其成为企业“金字招牌”。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全国最大河蟹种苗生产基地,射阳年产高品质蟹苗130万斤左右,占全国蟹苗市场份额70%以上,射阳蟹苗良种更新关乎全国河蟹养殖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射阳积极推进水产种业提升工程,联手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中心、上海海洋大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组建盐城中华绒螯蟹生态育苗研究院等科创联盟,着力开展蟹苗种质改良与优良品种选育,不断增强种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长江水系的“长江1号”“长江2号”“诺亚1号”“江海21”4个河蟹新品种均已扎根射阳,畅销江、浙、沪、湘、鄂、皖等省市,助推“阳澄湖”“泓膏”“宝应湖”“固城湖”等大闸蟹品牌享誉全国。
良种推广热潮正火,基地建设也赶时髦。近日,射阳港现代水产种业产业园进入收尾阶段。该园区以打造种业创新战略高地为目标,形成集检验检测中心、种业产品展示中心、文创中心和智慧尾水处理中心等平台为一体的智慧园区。目前,已入驻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健康水产养殖场2家、江苏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江苏省省级良种繁育场7家、江苏省省级特色种苗中心7家。
“一株幼桑”扎根新“丝绸之路”
6月,特庸镇的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眼前。蓝天下,阳光明媚,成千上万株幼小的湖桑苗整齐地排列着,宛如军队列队,规整而有序,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气息。微风拂过,桑树婆娑摇曳,仿佛在向人们窃窃私语这片土地的故事。
作为全国有名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特庸镇湖桑种植历史要追溯到1962年。在该镇王村的村史馆中记载:“1962年,青春一队的王风明从外地购回1000多株‘湖桑32号’品种,栽植了1.2亩。”六十多年的种植岁月里,特庸镇的桑农们不断培育、改良湖桑品种,最终培养出了以质优价廉而著名,成活率高、适应性广,抗逆、抗旱和抗瘠薄性强,产叶量高,叶质优,综合性状优良的湖桑品种。而在与农业农村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和相关高校合作编制的《特庸镇农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2015—2025)》中,还对全镇湖桑产业从总体布局、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和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
作为全镇湖桑产业的“领头羊”,亥森蚕桑种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正江自从十几年前从父亲手中接过发展桑蚕产业的“接力棒”,便一路摸索前进。2006年,他成立射阳县亥森蚕桑种苗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建立最低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等机制,让湖桑产业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2018年的时候,我第一次接到了国外的订单,来自塔吉克斯坦。”石正江说。作为古丝绸之路交汇点的塔吉克斯坦在“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的背景下,丝绸产业迅速发展,亥森蚕桑种苗专业合作社的湖桑苗凭借着其耐盐碱、耐干旱的独特优势吸引了该国从业者的注意,发来了合作的意向,这是特庸镇湖桑走向国际的第一步,也是该镇湖桑产业做大做强的坚实一步。
现如今,特庸镇已种植桑园3000公顷,嫁接育苗300余公顷,年均培育嫁接体2亿多株,销售成品苗5000多万株,湖桑销售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产值达4000多万元。产品畅销山东、云南、四川、广西、河南等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还出口到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等多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
“一个细胞”裂变富民增收大产业
走进位于合德镇的江苏(射阳)宝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瓶瓶“组培针苗”竞相生长,吐露出“种业芯片”的神奇力量。“通道、更衣、检验、剥离、接种”等全智能化监控;培养室内“镊子、剪刀、手术刀、显微镜、接种盆、工作服、口罩”等全部采用高温高压、紫外线、药剂熏蒸等办法消毒,达到无菌状态,营养液采用自己改良的“MS”培养基。脱毒组培技术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填补江苏空白,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
紧盯种源“卡脖子”攻关,该公司与天津农科院、浙江大学、盐城农科院深度合作,与县农水集团组建战略联盟,引进大学生、研究生、教授6名,成立马铃薯无性繁殖脱毒组培扩繁专家团队。投入1.2亿元,建成组培中心及20万平方米的智能扩繁基地、18万平方米的种薯生产基地等,年培育组培苗2500万株,原原种3500万粒,原种1.2亿粒,拉动江苏、山东、内蒙古、新疆等地100多万亩马铃薯种植,成为国内较大规模的马铃薯脱毒扩繁基地,年实现销售3200万元,带动就业50多人,人均增收4万元以上,已成为“种业振兴”的龙头企业。
公司董事长李晓旭介绍,合德“微型薯”的畅销,得益于江苏射阳沿海独特的海洋性气候,空气优良指数达300天以上;水质来源于“南水北调”长江水;气温高于33℃的天数较少,特别适宜马铃薯繁育,年可繁育脱毒微型薯“三茬”。每年可为公司增加效益1000多万元。
文/戴超 周蓉蓉 张同祥 吴炘恒 杨兰玲 郭进
图/吉东育 彭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