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共产党人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中国共产党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靠的就是无数仁人志士汇聚在理想信念的旗帜之下不懈奋斗。在他们身上,有这个群体的心灵密码,有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基因。
1957年春天,在江西南昌市一个工地上,建筑工人们正在打地基。突然,“咣当”一声,一名工人的铁锹似乎碰到了什么,他忙又在周围轻轻挖了几下,赫然出现了一堆人骨,其中两截腿骨上,还戴着一副锈迹斑驳的脚镣!后经多方考证才得知,这是革命烈士方志敏的遗骨。
1935年8月,几个五花大绑的犯人被刽子手们推下了卡车,瘦弱的方志敏正在其中。面对着浩浩的江水,他的眼中毫无恐惧,相反却充满着希望,即便这希望只能从他的死亡开始。临刑前,方志敏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狱中的方志敏一次又一次地做着相同的选择题:为革命而死,抑或苟且而生。黑暗和腐朽一次又一次地把生的希望塞到他的手里,而他心中的光明和道义则始终把死的荣耀揽于怀中。“我相信,到那时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通过这段文字,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方志敏对革命的信心、对未来的憧憬、对信仰的坚守。
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当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黯然离开中国,在回忆录中曾这样总结国民党失败原因:“1947年、1948年和1949年,当他们(共产党)节节胜利,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地区、一座又一座城市的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受人欢迎的解放者的行动。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员对它的事业抱有无私的献身精神。”
对理想信念是牢记还是淡忘,是持守还是迷茫,成为检验一名共产党员合格与否的“试金石”。作风优良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集中表现。坚定的理想信念主导着党员的行为作风,是推动党员个人事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对党忠诚是对理想信念坚定的最好诠释。心中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行动上才会有坚决的落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无数党员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不求显达于世、不求暂得于己,为了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中有的人放弃了“鸦飞不过的田产”,有的人背离了“自小熟悉的阶级”,本应顺风顺水者偏向荆棘而行,本可锦衣玉食者不惜向死而生。埋骨雨花台的烈士,74%受过高等教育;葬身渣滓洞的英灵,70%出身富裕家庭。他们谱写了时代的慷慨悲歌,铸造了民族的血脉精魂,让亿万人呼吸到了“英雄的气息”。
坚定的理想信念从何而来?关键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
首先,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在不断厚实理论根基的过程中常修常炼、常悟常进。
其次,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价值追求和前进方向的高度政治认同,做到把远大理想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做一名让党和人民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合格党员。
最后,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理想信念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坚守。如果把理想信念拿来说、拿来唱,用来装点门面,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理想信念就可能摇摆不定甚至涣散动摇。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考验,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刻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关系,既不能离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能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就讳言甚至丢掉远大理想。
新时代、新变革、新发展,党员干部要牢记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坚持不懈打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不断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作者系盐城市委党校新四军历史宣教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