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林 记者 祁宗华
“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这是省委赋予盐城的目标定位。盐城生态环境系统践行“两山”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抓手,坚决扛起生态保护责任,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把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传承保护好世界自然遗产品牌,在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奋楫争先——
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出贡献
盐城好空气一直以来享有盛名,自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生态环境部对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进行排名期间,盐城市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盐城市综合指数3.27,全省第一;PM_2.5平均浓度27微米/立方米,全省第二,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同比下降1.1微克/立方米。2022年9月份,空气质量排名全国重点城市第五位,创全国排名以来历史最好成绩。优良天数比例84.1%,全省第一,优良天数307天。
2021年、2022年,江苏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连续两年给盐城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盐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为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盐城蓝”品牌被持续擦亮,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今年1月6日,盐城市委、市政府收到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发来的贺信:“2022年,盐城市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100%,同比改善5.9个百分点,改善幅度位居全省前列;入海河流断面优Ⅲ比例达100%,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达100%,完成省定目标,为全省水环境质量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大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盐城坚持以碳中和、碳达峰为统领,以污染源头治理为根本策略,实施减污降碳协同、臭氧和PM_2.5污染防治协同、区域联防联控协同的“三大协同”战略,打出大气综合治理的“组合拳”,实现环境空气质量“高颜值”。
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建立重点河流上下游水质目标交接棒制度,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年度重点工程,年度环境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全部开工。试点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为农田尾水治理提供示范样本。2022年,实现“四个百分百”目标:17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51个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21条入海河流断面优Ⅲ比例、14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均达100%。全年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预计达88.4%,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沿海绿城,生机盎然。“十三五”以来,盐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以碳中和、碳达峰为引领,完善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啃最硬的骨头,攻最难的问题,推动环境保护从“治标”向“治本”转变,让大美湿地、水韵盐城诗意再现。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果,持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以东部黄海湿地、西部湖荡湿地、中部淮河入海水道为框架,加快形成陆海统筹、地绿水清的生态空间格局;充分发挥森林、湿地、海洋、农田等“固碳”作用,建立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
保卫蓝天碧水、守护绿地净土。我市在全省率先修编完成《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2)》,建立健全大气、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和区域流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开展绿色发展评估和生态环保地方立法工作,全面完成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垂直管理改革、综合执法改革“三项改革”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在全省首家挂牌成立“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联络室”,一大批关系民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普遍提高。
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严格落实国省控监测点“点位长”制,推动实施工地扬尘管控“红黑榜”制度,全面实施市区高排放车辆限行管理,全面完成年度300项重点工程项目。开展扬尘污染专项治理,加大重点行业污染整治,为环境“减负”,为生态“增容”。坚持“控扬尘、治臭氧、抓减排、强执法”,建立全市“网格长”责任制,制定并实施21个国省控站点环境空气质量提升方案,围绕“十个到位”,聚焦源头治理、压降VOCs排放、控制工地扬尘、扩展友好减排、打击数据造假、强化道路保洁、整治港口码头等七个方面制定20项具体措施,清单化、项目化、节点化推进。
不断强化水污染防治。聚焦全Ⅲ类目标,组织实施断面上游支流支浜全面消除劣V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源污染治理、城乡生活污染治理、重点问题断面水质攻坚等五大攻坚任务,重抓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水产养殖尾水整治和入河排污口设置规范审批,推动42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完成年度建设任务。
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推动103个高风险地块完成风险防控措施,纳入名录的69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全部完成隐患排查,全市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三年实现双“100%”。
一组组数据、一抹抹绿色、一项项殊荣,见证着奋斗的足迹和实干的汗水,绘就了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品质”同步推进的绚丽画卷。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之一。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紧紧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019年7月5日,盐城市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是“两山”理论在盐城的生动实践,也是我市放大资源优势、推进生态增值的成果体现。世遗是盐城的“金名片”,生态资源是我市最大的优势资源,世界自然遗产是盐城市最具召引力的生态品牌。如何依托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湿地“吉祥三宝”,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城市IP,成为全市上下关注的热点。盐城围绕放大“世遗”品牌效应,牵头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联防联治专委会,推动建立环黄海生态经济圈,不断扩大生态“朋友圈”。
保护湿地,守护净土。2019年成功申遗以来,盐城以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探寻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62%。盐城市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试点开展“生态岛”建设,着力打造江苏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NbS”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盐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我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支持。
湿地保护更加立体。加强自然遗产生态价值探索,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全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颁布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了让更多人亲近湿地、走近世遗,盐城将市区老火车站改造成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并建设湿地博物园。随着系列中小学湿地教材的编写,世遗进百所高校、黄海湿地少年营等活动的开展,保护生态的种子也在青少年心中扎下了根。打造盐渎、东沙、大马沟等一批省级、市级湿地公园,全力打造沿海发展“绿心地带”。探索黄海湿地生态银行试点工作,全社会营造保护湿地、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继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盐城又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成为2023年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举办地。江苏省委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连续两年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和模式探索方面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积极实施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射阳县、东台市获批生态环境部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东台条子泥、建湖九龙口、盐都大纵湖列入江苏省“生态岛”试验区实施计划,大丰区川东港区域、东台梁垛河口—方塘河口岸段创成省级“美丽海湾”。
因海而生,因生态兴。“后申遗时代”,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路径,借力“国际湿地”这块金字招牌,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国际影响力美誉度持续提升,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贡献盐城智慧。
本版图片由市生态环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