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丰区委党校课题组
示范镇(村)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借助示范镇(村)的引领作用和建设经验,有利于更高效推进乡村振兴。大丰区委区政府率先将示范镇(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立足补短板、促发展,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顶层设计引领
围绕镇为主导、村为主体,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培植,发展一批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示范模板,通过以点带面、系统推进大丰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目标要求,坚持因地制宜、产业优先、群众主体原则,系统规划,有力推进。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制定《大丰区培植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实施方案》,建成西团、刘庄、新丰3个乡村振兴示范镇以及351省道、通港大道、226省道3个乡村振兴示范带。镇级层面坚持高质量规划主导,中农富通长三角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就振兴基础、特色定位、产业激活等方面为刘庄镇量身定制振兴规划,南林大文创团队为新丰镇花品经济绘制“文化创意+”产业新图景。
坚持要素保障引领,建立人力、资金、人才等各要素优先保障示范镇(村)建设机制。各类政策、涉农资金优先导向支持示范镇(村)建设。建立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领导,区乡村振兴局日常推进,区住建局、区委宣传部、区政法委等职能部门牵头,区农业农村局具体指导,各板块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
坚持总结示范引领,对示范镇(村)建设过程中涌现的“恒北村农业品牌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友谊村红色邻里乡村治理新样板”“狮子口村推进乡村治理走好新时代会师路”等好的经验做法、先进典型,及时以简报形式总结推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制定激励政策,对在品牌引领、农旅融合、集群产业、渔港经济、红色文化等发展模式上有突出表现的示范镇(村)及个人给予表扬奖励,将示范镇(村)建设纳入区级板块考核,与年终评分挂钩。
坚持产业融合导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大丰区示范镇(村)结合各自区位、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农业内部融合、拓展农业功能融合、品牌塑创融合等产业振兴富民之路。
聚力特色农产品夯实融合基础,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以区农业农村“112233”工程为牵引,各镇(村)基本形成1到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发展格局。与万建民院士工作站、省农科院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杂交水稻制种、常规稻麦繁种、生猪家禽、蔬菜花卉等优势种业产能升级保驾护航。探索“夏玉米+秋冬青蒜+春青蒜”等新种植模式、与文旅集团合作建设渔业村庄等新合作方式,为各村村民收入增加以及劳动力就业提供新动能。
聚力新型主体培育向内融合,坚持优化整合农业内部资源,实现规模效应,以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为导向,致力分类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为高效管理调控,更好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动力。
聚力做强品牌经济向上融合,以经济品牌塑创为思路,全区形成地标产品13个,绿色食品116个。整合全区优质农产品,与光明集团上海农场合作,共同做强“大丰仓”农业品牌,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场一体化发展。新建农产品上海直销窗口25家,2021年实现农产品上海销售额46.5亿元。重点打造恒北早酥梨等特色品牌,辐射带动全区种植恒北梨4万亩。
聚力“农业+”模式探索向外融合,从拓展农业功能属性上要成效,探索农业+旅游、互联网教育、文化、养老等产业外延拓展融合新路,使产业升级融合成果更多惠及农民群众。2022年前三季度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接待人数达615万人次,综合收入达33.25亿元。“农业+互联网”模式发展强劲,丰收大地、梦幻迷宫·田阿姨菜篮子、三龙电商中心等镇(村)电商服务平台作用的发挥,使现代农业真正坐上互联网快车道。
坚持地方文化先行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大丰区示范镇(村)注重保留地方文化、传统文化、乡村文化底色和元素,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化活动,真正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风文明奠定厚实基础。
挖掘文化资源提升阵地建设。立足乡村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继承比翼齐飞,千年古镇草堰充分挖掘粟裕指挥部的红色资源,新建党建公园,弘扬红色文化,引领文明新风,广丰村修建了党建红色文化广场,丁溪村依托古桥、古街、古井、古闸等古建筑,新建农民休闲广场;白驹镇马家村充分挖掘苏北民居建筑元素,形成“青砖矮墙、粉墙灰瓦”建筑风貌,使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载体中为乡村乡风建设带来新的生命力。
丰富乡村惠农文化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广场舞大赛、读书学习交流、尊老敬老活动和家有一宝送温暖等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业余生活,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开展“农家小院讲故事、村民大会话先进”“最美家庭”“最美庭院”“文明示范户”评选等活动,进一步发挥榜样正向引导力量,弘扬家庭美德新风尚。
弘扬优秀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本地区世遗、非遗、盐垦等本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大丰荷兰花海、恒北村、中华麋鹿园等优质文旅项目中,融入大丰瓷刻、麦秆画等本土文化元素,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无形力量“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法宝”。
坚持绿色生态理念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作为奋斗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为抓手,围绕污水、垃圾、村容村貌等农民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再发力,成效显著。
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加大对自然村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农户更广。截至2022年9月底,示范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35%,部分村生活污水质量达到双60%治理标准。县乡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成效明显,汤舍村东竖河沿线生态示范河道市级验收通过。
村容村貌进一步美化。以争创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区为目标,打出“美丽庭院”创建、新造成片林工程、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评比、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系列优化美化村容村貌组合拳。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万盈、小海、三龙等8个镇(区、街道)加快推进镇村全域性垃圾分类。
坚持党建人才引领
农村为各类人才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提供广阔天地。聚焦乡村振兴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充分释放人才的不懈动力,赋能乡村振兴。
提升党内人才引领力。将搭建班子、提升组织引领力放在首位。比如恒北村注重从年轻党员、退伍军人和返乡青年中选优班子,优化村党组织班子年龄结构;聚焦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标准化建设持续辅导学习,练兵赋能;以建设“心中有党、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心中有爱”的“四有”班子为导向,激发内生动力。
提升乡贤人才带动力,引导返乡创业能人、返乡大学生等在基层实践中贡献智慧,挥洒汗水。围绕非遗传承人才,聚焦郁金香花海、恒北梨园、裕华大蒜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组织乡土人才现场观摩会,发挥乡土人才领头人示范效应,在加大增强乡土人才学术交流、提供乡土人才创业平台、强化乡村人才政策激励等方面下功夫。
提升实用人才含金量。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以提高农村人才整体科技素质为目标,以“百名专家进百村”等活动为抓手,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惠农手机报》、淘宝网、丰龙网等为载体,提升“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队伍技术含量。
(本文为2022年度市政府社科奖励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大丰区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的调研与思考”<编号22SkB135>和市委党校立项课题“大丰区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