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尊忠 徐高明 胡宪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转移,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如何种好地,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由此看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盐城是农业大市、产粮大市,建设“东部沿海大粮仓”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政治责任和主动担当。全市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聚焦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现实需求,补短板、攻核心、提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升级,为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
装备支撑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盐城在江苏省13个设区市中耕地面积最大,粮食生产功能区(含复种)面积1166.8万亩,粮食总产量连年超过140亿斤,占全国0.61%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1%的粮食,不仅端稳了盐城人的饭碗,而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农业机械的全面推广应用功不可没。
今年夏秋大忙与疫情防控交织,市农业农村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依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组建抢收服务队105个、应急服务队83个,全力保障农机抢收抢种。通过不懈努力,全市小麦提前一周完成抢收任务,机收率达99.8%,水稻也做到了成熟一块收获一块,机收率有望超过98%。
遇到特殊天气,农业机械在抢农时、抗灾害、保丰收中的主力军作用更加凸显。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的6月9日左右,气象部门发布我市将连续多天阴雨。据当时的夏收进度,响水、滨海两县最快也要到6月15日才能勉强收割完毕。如何把丰产的粮食抢收进仓?市、县农业农村部门紧急调度,组织已完成收割任务的南部县(市、区)收割机械紧急支援,终于在两至三天内把小麦全部抢收完毕。
为扎实推进粮食生产机械化,市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粮食烘干能力建设的通知》,积极争取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资金扶持。2020年,全市整体和9个县(市、区)全部创成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县和江苏省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县。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农机具97.8万多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秸秆粉碎还田机保有量均超过2万台,粮食烘干机5196台,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3.4%,其中产地烘干能力达92.3%。有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全市粮食安全的根基打得更牢。
提档升级
实现智能绿色发展
加快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建设。聚焦粮食生产机械化提档升级、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农机社会化服务和信息化提升等方面,全市各地积极开展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建设,响水县、盐都区等两个第一批省级示范县严格按照省批复的实施方案加快建设,滨海县、射阳县、东台市、大丰区等4个县(市、区)快速补齐发展短板,积极创造条件,成功获得省第二批示范县立项支持,全市共获得省级财政支持资金5320万元。
加快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农机作业、管理服务和农业生产当中的应用,银宝集团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建成5000亩智能农机示范基地;大中农场建成7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其中1600亩实现农机作业无人化。全市建成具有实际应用场景的农业各产业智能农机示范基地5个。我市推荐的“广州极飞科技助力江苏大中农场建设数字化智慧农业”作为联合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农业领域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将在全国推广应用。引导传统农机进行智能化改造,全市拥有自动导航、辅助驾驶智能农机装备8741台,涉及耕整地、插秧、收获、播种、植保和深松等多个环节,其中耕整地、播种、植保智能作业占比超过20%。
加快农机装备绿色化转型升级。大力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犁耕深翻、清洁热源烘干等绿色环保农机装备与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今年,全市新增侧深施肥机136台;在规模种植田块广泛推广犁耕深翻技术,今年在射阳、建湖、滨海、响水试点面积23万亩;加快生物质颗粒、空气源热泵、天然气等清洁热源烘干机推广和改造。规范实施农机报废补贴政策,加快能耗高、安全性能差、污染较大的老旧农机淘汰报废,今年已报废389台。严格落实国家节能环保调控政策,所有新购置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全部采用国三发动机。
加快特色农业机械化补短培强。相关部门提请市委、市政府把机械推广和示范基地建设列入农业农村重点考核指标,引领特色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全市特色农机化率超过65%。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地方财政扶持等政策引导,全市新增特色农机10767台(套)。创成省级特色农机示范基地(园区)23家,获批数量占全省的22.8%,“江苏响水西兰花机械化生产模式”成功入选全国14个蔬菜适宜品种典型案例;研究制订《市级特色农机示范基地建设指引》,全市年内有望新建或改造市级以上基地133个。组织各地分区域、分产业、分品种、分环节开展农机化“四分”研究,形成研究成果10个。
服务兴业
提质增效助农增收
在鼓励种田大户、家庭农场自主购置农机的同时,我市把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作为提高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与小农户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采取协调解决设施用地、争取资金扶持、结对服务指导等多种措施,促进农机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有效解决无人种地问题。目前,全市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136个,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达75%以上,年农机服务收入超过47亿元。
承接流转土地。鼓励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发挥机械优势,承接土地流转,领办家庭农场,促使作业面积不断扩大,作业收入大幅提高。
打造服务品牌。引导服务和管理能力较强的农机合作社拓展服务内容,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和农事服务,打造为民服务、为政府解忧的综合农事服务品牌,实现服务为民和壮大自身“双赢”。
开展订单服务。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大力发展订单作业,以高效服务能力、优良服务品质、诚信服务价格赢得了农户信赖,达成长期合作。
保障先行
不误农时办好农事
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始终坚持“立足农机、保障农业、服务农民”的理念,优化农机服务保障机制,超前谋划,精心组织,抓细抓实农机化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农机作业有序、高效、安全。
抓实农机作业保障。做好市场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引导机械合理流动;加强与中石化、中石油协调,实行农机作业“三优一免”保障供油措施。及时协调解决跨区作业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跨区作业年收入超过7亿元。
抓实维修服务保障。开展“送农机服务、促春季备耕”等活动,把维修送到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加强农机维修体系建设,年实施省级农机维修能力建设项目5个以上,建成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3个,基本达到大修不出县、中修不出镇、小修不出村。
抓实技能培训保障。把培训体系向镇村、农机合作社延伸,组织开展农机技能竞赛,遴选和培养一批农机生产及使用“土专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对农机大户等的培训力度,每年培训农机人员超过2万人。
抓实安全监管保障。从源头管理、隐患查改、人员培训、健全体系等方面全方位提升农机本质安全水平,连续3年实现道路外农机伤人亡人零事故。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网格化平台为依托,建成覆盖农机所有者、使用者和经营服务单位的农机安全网格化
监管长效机制。组织开展“铁牛卫士”农机执法行动。深化平安农机示范创建,实现省级“平安农机”示范县全覆盖,每年新创建20个以上平安农机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
本版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