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2年11月12日

向农业强市跨越 谱乡村振兴新篇

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记者 陈兴亚 杨磊

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前进方向。

连日来,我市农业农村系统广大干群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大家一致认为,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八届三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坚决扛起“三农”工作的政治责任,进一步巩固我市“三农”发展良好态势,加快农业强市步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加快建设农业强市

把乡村振兴图景变实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直击心扉、催人奋进,体现了全党意志、反映了人民心声、顺应了时代要求,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动员令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总书记对新形势下‘三农’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作出的新部署,进一步凸显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农业的基础性作用。”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施建霞既倍感振奋又深知重任在肩。

我市是农业大市,产业总量大、产业体系全、产品质量优、乡村面貌新、农村改革亮点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有良好基础。施建霞表示,盐城将以勇毅前行的笃定、踔厉奋发的担当,锚定勇当沿海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追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区域融合“三大融合”发展,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生态食品大超市、乡村休闲大花园,走出一条以保障供给能力强、市场竞争力强、创新发展活力强、富民增收效应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四强一高”为主要标志的农业强市之路,为端牢“中国饭碗”多作贡献,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盐城力量。 银宝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作为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和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承载着为盐城农业强体的重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建文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农业强国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的历史节点,盐城必然坚决扛起责任担当,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作为以农业为主业的市属一档国企,我们银宝集团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光荣。”

杨建文表示,将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银宝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担当农字头”的定位要求,致力打造农业产业招商、智慧农业、种业服务、农产品交易“四大平台”,集聚现代农业产业,赋能农业降本增收,破解种业发展瓶颈,打响“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粮油储贸、农产品深加工、现代渔业、农渔光互补、海盐文旅“五大产业”体系,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无人智慧农场示范应用、国家级渔业示范区创建、农渔光互补产业、农产品资源整合和供应链建设上持续发力,当好盐城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守牢盐城人民“粮袋子”“菜篮子”,建设党委政府放心、群众满意、市场认可的大粮仓、大粮商、大厨房,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市贡献银宝力量。

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

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作为全省唯一连续三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表彰的设区市,盐城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140亿斤,占全国1%、全省近20%,连续多年实现稻麦亩产“吨粮”。同时,积极培育壮大生猪、蔬菜、家禽、水产、林果等百亿级优势产业,万亩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面积达72万亩,农产品长三角地区销售额达359.2亿元,16个大宗农产品产量和规模居全省第一,为保障粮食供给、端牢“中国饭碗”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全市上下有效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多重挑战,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好成绩,大豆油料扩种明显,秋粮呈现丰收好形势,预计全年粮食总产继续超140亿斤、保持全省第一。”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处处长陆叶说,“作为新时代的粮食工作者,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新起点新征程抓牢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和特殊紧迫性,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树牢大食物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统筹推进‘米袋子’‘油瓶子’‘菜篮子’生产发展,建设好东部沿海大粮仓,为‘中国饭碗’端得更稳、端得更牢作出积极贡献。”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抓牢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盐都区农科所四代育种人深耕稻麦品种选育近五十年,秉持“中国粮要用中国种”信念,在海南、云南建起两个南繁基地,研发出“盐粳”“盐麦”“盐糯”系列稻麦新品种30个,为大国粮仓的稳固贡献盐城力量。

“以‘盐粳15号’‘盐麦1号’为代表的18个品种已分别许可转让给多家省内知名种业企业,‘盐’字号系列品种累计在省内外推广面积超亿亩。”盐都区农科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郭红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为基层科研育种人员,我们将牢记使命任务,加快种质资源创制,建成盐都区稻麦种质资源中期保护库,筑牢种业‘地基’;推进科研育种创新步伐,选育出一批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品种和一批特异性品种,夯牢种业‘承重墙’;不断加速良繁基地建设,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作物品种评价基地,搭牢种业‘横梁’,用实际行动助力种业振兴。”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联农带农鼓起农民“钱袋子”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年来,射阳县聚力聚焦产业振兴,不断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初步形成“东渔、西粮、南桑、北蒜、中蔬菜”的产业格局,其中粮食、水产全产业链产值均超百亿元。这些创新能力强、绿色底气足、联农带农紧的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了农业质效和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高质量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射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干群介绍,该县将进一步依托射阳大米、大蒜、韭菜、西葫芦、车厘子、梨果等优势粮油果蔬产业,发展果蔬初加工,突破精深加工,形成射阳特色的粮油果蔬产业集群;以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为方向,聚焦特色水产发展,建成集育苗、养殖、捕捞、加工、仓储物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渔旅融合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中药材、蚕桑等农业特色康养产业,培育壮大中药餐饮、中药养生、桑制品、芡实保健等衍生业态;加快开展胚芽米、益生菌、初乳粉等特色保健养生制品研发,推动康养产业与养老、文化、旅游、休闲、饮食等深度融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去年4月,市委驻阜宁县富民强村帮促工作队的第一书记们,主动扛起新时代使命担当,奔赴阜宁8个乡镇25个帮促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首要任务。选准帮促项目,才能激活农村发展动能。第一书记们立足村情,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投入近1亿元,全力建设乡村产业类项目,夯实集体发展家底子。目前,8个镇11个产业类项目都已开工建设,除东沟农贸市场外,其余项目有望年内全部达效。”工作队队长戴云峰介绍,年内25个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30万元,部分村集体收入将突破50万元。

接下来,工作队还将实施以1名第一书记牵手结对帮促村5户低收入农户为主要内容的“1+5”牵手致富行动,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小微型种养殖、庭院经济项目,帮助低收入农户增加家庭收入。戴云峰坚定表示:“我们把增加帮促村集体和群众‘两个收入’作为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任务的关键举措,以赶考姿态奋力跑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一棒’。”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基层人大工作 人民至上践初心 民生幸福画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