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建设,做实做好“水文章”,擦亮“百河之城”“金名片”,助力夯实绿色盐城“生态基底”,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开展专题询问,并开展满意度测评,市政府作专题报告。会上,7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前期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农村河道治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农业生产用水调度、水环境质量改善、涉水规划、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建设、串场河文化保护传承等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依法有序开展询问,市政府6个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现场认真应询。
1
邵开云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监察司法委副主任)
询问: 在今年市人代会上,全体代表投票确定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为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请问市水利局,目前项目实施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周 岚 (市水利局局长)
应答: 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是在疏浚整治的基础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运用系统治理的原理,增加了水系连通、水土保持、水污染治理等工作内容和要求。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的一个指标,也是2022年我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摸清底数,理清思路。全市现有农村河道2.4万余条,占全省约1/4。截至2021年,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5148公里,总长度全省第一,覆盖率达28%。2022年,我们转变思路,加大力度,组织开展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整镇推进。二是规划先行,明确目标。按照“一县一年一镇”要求,“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48个乡镇治理工作,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提升到50%。其中,2022年计划完成11个乡镇治理工作,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提升5.6个百分点。三是强化指导,确定方案。按照“一县一方案、一镇一特色”要求,组织各地编制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整镇推进实施方案。组建技术审查工作小组,对各地实施方案进行审核把关,提升方案编制质量。四是政策引导,加强考核。市级财政安排奖补资金1.4亿元,引导各地加大生态河道治理整镇推进力度。项目建设过程中,成立现场工作组,定期开展现场督导,每月印发1次通报,督促进度不快地区加快推进。截至8月中旬,累计完成投资10.09亿元,占计划的92.3%,共疏浚土方974万方,建设农村生态河道960公里、水系连通建筑物134座。
尽管农村河道整镇推进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但因我市农村河道面广量大、任务繁重,每公里投资不足20万元,治理质量不高,老百姓习惯沿河而居,部门间工作合力不够,导致耕翻种植、农业面源污染、污水直排、垃圾倾倒等情况仍时有发生。下一步,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继续推进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助力乡村振兴,在3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锚定工作目标,持续加大推进力度。围绕“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目标,加大推进力度,将任务目标分解细化到每个县、每个镇、每条河。加强业务指导,督促各地紧扣时间节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实施,按时完成。二是压实河长责任,加强长效管护。聚焦河长履职尽责,持续压实河长责任,切实承担起管河、护河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每季度抽取不少于5%的农村生态河道对长效管护情况进行“四不两直”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落实整改。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全市农村河道生态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将农村河道生态治理列入市对县考核事项,进行考核奖惩。
2
许兴盛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盐城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询问: 城市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是城市水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请问市住建局,目前我市城镇污水处理率是多少?这个数据是如何得来的?其他未处理的污水是如何处理的?
刘 源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应答: 根据省住建厅核算,2021年度,我市城镇污水处理率为90.5%,其中城市污水处理率96.5%,镇区污水处理率75.6%。对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的工作要求和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工作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经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市污水收集有缺口。随着近年来全市上下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城市河道的主要存在问题,已经从过去污水直排转变为降雨后截污管道溢流造成的河道污染,加之在用水高峰时段,有可能会因为污水管网高水位运行,污水通过截污系统的溢流口入河。二是乡镇污水厂运行效益还不高。乡镇污水厂受制于管道破损、排水户接入不全等因素,总体运行负荷在45%左右,部分乡镇污水厂运行负荷不足20%。
针对上述问题,当前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源头收集处理。为有效解决降雨期间溢流污染和上游内涝风险,从今年起,在全市推进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完成超过100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解决源头污水直排入河的问题,实现“大干三年、河道换颜”的目标;在各乡镇镇区推进排水户“十必接”工作,计划到2023年年底,基本完成镇区排水“十必接”工作,乡镇污水厂总体运行负荷率提升到60%以上,镇区污水处理率达到85%。二是加大设施建设力度。为进一步提升污水集中收集能力,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我们组织各地主管部门对排水规划进行修编完善,重点编制“十四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计划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6万吨/日,新建城镇污水管道超过1200公里,修复管道150公里,新建污水厂尾水湿地8个,全面完善城镇污水收集系统。同时全面推进全市建成区范围内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通过对“小散乱”、企事业单位内部排水进行整治,分区处理、分区完善,逐个销号。三是提升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水平。依托大数据智慧管理,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养护管理水平,目前市区城东、城南污水厂收水范围内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已经建成,实现了厂—网—河在线联动管理。通过精准定位问题点,提高污水设施养护效率,规避或及时解决因为污水管道高水位运行带来的溢流入河风险。市住建局在系统稳定运行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与市净水集团全市污水设施管理系统有机衔接,向全市推广,以污水厂收水片区为单元,在污水设施信息数据完善的基础上,成熟一个,应用一个,最终形成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一张网,提高监管及运营水平。
3
顾晓军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
询问: 今年入汛以来,我市降雨异常偏少,废黄河、灌溉总渠河道水位持续偏低。请问市农业农村局,面对严峻的抗旱形势,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全市农业生产用水需求?
施建霞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应答: 农业农村部门一直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为保障农业生产用水,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奋力夺取秋熟丰产丰收,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部门协调保障有水可用。及时开展监测调度,掌握各地用水需求,准确掌握苗情、墒情、天情、水情。及时加强与气象、水利、电力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在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下,协调水利部门及时调度抗旱水源,协调气象部门在旱情严重且具备条件的区域开展人工降雨,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困难。
二是加强设施建设保障排灌通畅。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并做好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理维护,组织各地疏通渠道,保障水引得进、用得上。
三是加强服务指导保障科学用水。种植业生产上,水稻指导科学搁田,适时灌溉,日灌夜排,保持合理水层;旱粮作物因墒因苗适时灌溉,以喷灌、滴灌、沟灌等为主,不大水漫灌和淹水;蔬菜作物采取覆盖遮阳网、喷滴灌等,降低用水消耗;渔业生产上,指导主体强化池塘的渗漏检查和维修,降低存塘养殖密度,防止用水浪费,并指导养殖户合理投喂优质饲料,采用微生物制剂或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降低用水需求。
四是加强污染治理保障用水安全。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绿色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施用,加强规模养殖的治理,推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形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合力,保证农业用水安全,推进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提升。
追问: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环境有重要影响,你局在管控农业面源污染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有何举措?
应答: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此过程中确实发现一些问题和矛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质效有待进一步提升;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还不够成熟;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空间有限。
下一步,我局将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一是做实“减”,开展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行动。树立“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行统防统治,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科学施用农药;推行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技术,实现农业灌溉节水增效。
二是做严“治”,攻关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整治。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集中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强化养殖过程管控,推进池塘生态化改造,实现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三是做好“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格局,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作物秸秆“五化”利用,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实现无害化处置,严格废旧农膜管理制度,推广环境友好生物可降解地膜。
四是做优“提”,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治理等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改厕工作实施,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全力促进农村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4
盛海丰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委党校教育长、党委委员)
询问: 请问市生态环境局,今年以来,我市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如何,在源头治理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据调研,目前我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果不够稳定,主要原因是哪些,如何解决?
张步胜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应询: 今年以来,全市水环境质量状况用8个字来概括:“总体向好,有所波动”。总体向好,就是全市水环境优Ⅲ比例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达到了历史上同期最好水平。全市上半年水环境质量状况实现四个百分百:一是17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100%;二是51个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100%;三是21条入海河流断面优Ⅲ比例100%;四是14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列入年度高质量考核的省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指标,1至7月份,51个断面50个达到优Ⅲ水质,优Ⅲ比例98%,比省定目标高出了3.9个百分点。有所波动,就是在汛期,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部分断面的个别指标达不到Ⅲ类的标准。
根据分析,今年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因素包括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移动源;包括今年持续干旱高温、短期强降雨以及河流流域面积大、断面周边水环境问题整治不彻底等。在水环境治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总要求,始终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精准治水的总策略,在源头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全力以赴推动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全面向好。
一是工业源方面,我局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依法依规抓好项目准入关口。凡是不符合规划环评、不符合“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的项目,一律从严审批、不予审批;加大力度,开展工业园区污染物限值限量管理。在省要求14个省级以上园区推进这项工作的基础上,拓展到2个化工园区和2个市级园区推进这项工作,建若干个水站、气站,实时监测园区的水质、气质情况,并与省市联网,力争今年年底推进到位,并逐步向市级园区、乡镇园区延伸;有效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去年,我局开展了49家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基础上,今年扩大到65家,主要对化工、建材、能源等重点行业,强化监管,确保这些行业的所有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实现达标排放;创新开展“绿岛”项目建设。“绿岛”项目,就是为中小微市场主体提供环保服务,解决这些中小微企业“治污难、治污贵”的难题。这两年,共实施了16个“绿岛”项目;强力开展省级以上工业园区水污染的专项整治。对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污工业企业、雨污分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园一策,分类整治,着力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常态化开展对污水处理厂以及用水排水大户的执法监督。加强对全市110家污水处理厂的执法检查,去年是每季度全覆盖,今年是每月全覆盖。今年已经检查了790家次,发现环境问题130多个,及时进行整改,对违法行为立案查处,有力推动了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
二是农业源整治方面,我局会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加大力度常态化推动畜禽粪污的治理以及农田排灌系统、水产养殖废水的生态化治理。同时对19个重点农场水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专项行动,解决一批突出水环境问题。
三是综合整治方面,我局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开展区域水污染物的平衡核算工作。对前两年11个板块的水污染物排放、收集、处理情况进行摸排评估,初步掌握每一个园区、每一个镇(街道)的每年污水产生量、污水处置量,为有效精准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支撑;开展入海排污口、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主要对前两年排查出的686个入海排污口进行整治,到7月底,已经完成70%整治任务。同时启动全市122条骨干河道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工作,力争通过3年行动把这项工作推动到位;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会同住建部门,明确8大类43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7月底,已经开工36个、完工13个,开工率达84%;推进近岸海域污染物削减工程建设。明确5方面18项重点减排工程,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80%以上;开展国省考断面溯源排查整治。对51个国省考断面,实行“一断面、一方案、一张图、一张表”,以工程性项目、针对性措施,保Ⅲ争Ⅲ,确保完成年度全Ⅲ类的目标任务。
下一步,将坚持全Ⅲ类目标不动摇,全力推动断面上游支流支浜全面消除劣五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源污染治理、城乡生活污染治理、重点问题断面水质攻坚等“五大”攻坚任务,强化陆海统筹,坚决遏制汛期水质下滑趋势,确保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5
冯 佐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民宗侨外委副主任)
询问: 请问市发改委,在做好“四水”工作中,你们承担哪些职能?如何更好地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四水”工作高质量发展?
罗 强 (市发改委副主任)
应答: 水资源格局决定发展格局。发改委负责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工作。我们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定位,科学谋划和扎实推进“四水”规划工作,努力以高水平规划成果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积极谋划“四水”工作路径。将“四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推动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配合行业主管部门认真组织编制“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节约用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等工作,全面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将美丽盐城、循环经济等专项规划编制与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工作深度融合,进一步突出绿色低碳的发展导向,推进节水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设。
二是强化刚性约束,从严从细管好用好水资源。坚决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发展理念,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分解下达各板块五年规划期和分年度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推进水资源总量控制、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强化用水过程管理,做好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进一步提高用水效率。近年来,我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2021年,我市万元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同比下降14.7个百分点。
三是加强政策激励,增强全社会节水内生动力。从严落实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积极发挥经济杠杆对节约用水的调节作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将水资源费专项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社会协同的节水工作机制。落实长江经济带污水处理收费机制等有关政策,形成“多污染多付费”的工作导向,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成本分担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下一步,我委将坚决落实新时代治水思路,坚持节水优先,不断提升全社会水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严格控制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鼓励企业节水技改,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过剩产能。二是严格双控管理。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扎实做好总量强度双控工作。三是统筹市场引领。深化水价改革,推进水权交易、合同节水和工艺创新,引导全社会节水。强化非常规水源利用,加强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广海水淡化利用。
6
吴红明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聚亨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询问: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我市建市以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项目,目前已开工建设。请问该工程盐城段主要建设内容有哪些,如何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
周 岚 (市水利局局长)
应答: 淮河入海水道位于淮安、盐城市境内,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2.3公里,其中盐城市境内96公里。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基础上,按设计行洪流量7000立方米每秒标准,扩挖全线深槽,加高加固两岸堤防,国家发改委批复总投资438亿元(不包括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费),盐城市境内总投资252亿元。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涉及我市阜宁、滨海、射阳三县和省淮海农场,主要实施干河主体工程和渠北排灌影响工程,其中,干河主体工程建设内容:扩挖深泓96公里,加高加固堤防;改扩建滨海枢纽等3座枢纽工程;改建、加固淮阜漫水桥等4座桥梁;改建、扩建23座穿堤建筑物。渠北排灌影响工程建设内容:疏浚渠北内部支河29条153.70公里、拆改建闸站68座。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流域治理战略性工程,也是稳投资、稳增长、保安全、促发展的重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项目推进建设。开工动员会后,我局进一步加快推进工程各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前期工作。首先完善工作机构。按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方案和工作职责,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设机构,分别为综合协调组、建设指导组、财务审计组、安全监督组,细化工作分工,组织推进各项前期工作。其次跟踪对接工程设计。二期工程初步设计文件正在编制完善中,我局组织沿线政府和市、县水利、交通部门对我市境内7座跨河桥梁布局、规模、标准等工程设计提出地方诉求,提请省纳入总体设计,效果良好。再者细化分解年度征迁工作。阜宁、滨海、射阳三县成立了征迁工作机构,我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完成先行用地报批和征地、用地报批全流程初步方案及工作清单,并启动先行用地报批组卷单位的招标工作。
二是落实年度工程建设任务。经多层次多回合与省对接,全线筛选工程设计方案成熟、先行用地报批相对简单的滨海县张家河以东12.5公里及阜宁县老管河以西2.0公里河段河道主体工程和先导项目张家河闸站工程作为2022年度开工项目,省下达年度投资任务10亿元。
三是先导项目有序推进。按照打造精品工程的目标,张家河闸站工程已完成4道施工围堰填筑加固、基坑开挖、排水系统建立、钢筋与木工加工场搭设等工作,开展桩基础试桩。
为确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并为后续工程有序推进打好基础,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工作。围绕本年度完成10亿元投资任务和11月份全面开工建设的目标,结合前期工作进程,明确2022年度建设任务重点是滨海县12.5公里和阜宁县约2公里河道主体工程的征地拆迁。按照先行用地征迁报批方案,市相关部门和沿线县政府及部门通力协作,开展业务工作培训、组卷单位招标、实物量调查确认等报批工作。
二是深度对接工程设计。以为工程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水平基础设施支撑的目标,在总体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将广泛收集工程沿线地方政府路网、新农村建设、旅游等规划发展需求,对渠北排灌影响工程布局、弃土区布置、施工导流等设计方案提出盐城方案,我局组织专班进驻省工程设计组,详细对接各项工程设计,努力将盐城方案纳入工程设计。
三是跟踪落实农发行基础设施基金。在市农发行业务指导下,市发改、财政、水利部门严密跟踪基金申请工作,切实缓解沿线各县地方建设资金筹措压力,推进二期工程的有序建设。
四是继续实施张家河闸站工程建设。今年汛期继续实施基础处理工程,汛后第一时间拆除老闸、破堤,全面开展闸站正身施工。按“创世纪精品工程”的目标,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按计划于2023年5月底前具备开坝放水并投入运行的条件。
7
苏 红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
询问: 串场河是盐城人民的母亲河,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请问市文广旅局,你们是如何围绕串场河打造盐城水文化特色,通过文旅融合助推串场河沿线产业发展的?如何打造大众化、常态化的水文化产品,更好地为本地市民服务?
袁国萍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
应答: 串场河是盐城俗称的母亲河,江苏是“水韵江苏”,盐城是“百河之城”,那么在串场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一是系统梳理文化脉络。作为贯通南北盐场的古盐运之河,串场河蕴含着丰富的“盐文化”“码头文化”“漕运文化”“民俗文化”。记载着盐工运盐的历史足迹,激荡着先民们登舟摇橹的声音,流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有珠溪、西溪、枯枝牡丹等节点,有北宋三相、陈琳、三胡故里等历史遗存。
二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主要是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创作耳熟能详的作品,讲好盐城水韵故事。源头方面,我们与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团队就串场河文化进行探源研究,已经成功争取省大运河领导小组同意,将盐城纳入大运河体系。作品方面,与宣传部联合创作了《盐城地标》,从更高层面来挖掘盐城文化记忆、展示盐城地标风采。出版《盐城——大运河文化视野下的名都》。还有大家看过的《范公堤》,这部作品发布后点击量超过3000万次。省淮编成淮剧《范公堤》,去年市党代会上首映反响强烈。目前该剧已获得国家层面艺术基金的扶持项目,正在争创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创方面,发挥东台发绣国家级非遗优势,创作了一台舞剧,在今年刚刚闭幕的省“五星工程奖”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些就是串场河文化的闪光记忆,也是我们文旅融合的产业优势。
三是提升文化遗产利用水平。扎实推进串场河、里下河周边遗址遗迹等保护利用,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的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实施方案,江苏盐业考古研究被列入九大课题之一。去年我们与南京大学组成联合调查队启动盐业遗址考古调查,串场河沿线发现了很多从南宋到明清的遗址,主要有盐场的官署、制盐的工坊、运盐的河道、码头,包括过去盐工居住地。值得一提的是,亭湖的东闸新村是今年考古的重大发现,从汉代到明清,共发现500多座古墓,其中的84、82号墓是西汉的,此墓的发现是目前江苏重大考古发现,在范公堤到串场河之间,属于盐城汉代时期海岸线的范畴,目前看来,规格较高,可能是官员或者贵族身份。说明盐城在战国后期属于楚文化范围,在建县之前就较为繁华,开始有中央官员管理盐城,同时盐业经济较发达,对周边影响较大,建县时期就有一定基础。我们还发现了种子、木材等,说明汉代盐城农业生产十分发达。最近几天,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正在对盐城东闸地区考古情况进行跟踪报道。从2020年至今,我们的盐文化考古勘探项目已有500多个,勘探总面积达180平方公里,出土文物达10000余件,达到三级以上的大概1000件左右,这对研究盐场,特别是串场河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今年8月,我们作为全国唯一因“盐”建城的城市,牵头全国18个城市31家盐文化场馆组建全国盐文化场馆联盟,盐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已经从盐城走向了全国。
盐城因水而生,东部黄海、中部串场河、西部里下河、北部黄海故道,古黄河、古长江、淮河三大河流也从盐城经过。中国海盐博物馆,以及去年9月份建成开放的盐城市博物馆已经将串场河等水系文化以沉浸式展览方式记载下来,欢迎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串场河沿线的安丰古镇、西溪、珠溪、施耐庵故居、大丰草堰等,一个个已经建好和正在建设的文化节点、街区体验,一定会让大家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