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连杰 通讯员 刘昌 高婧
“目前1号车间二层框架、北侧三层楼面和2号车间基础浇筑已完成,3号车间排架开始搭设,研发车间三层墙体砌筑也已完成,估计10月底投入使用。”近日,在响水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入选省级示范项目的农业农村重大项目铁皮石斛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周学良对工期进度比较满意。该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主要加工生产铁皮石斛固体饮料、液体饮料、含片等产品,投产后可实现开票销售5000万元,吸纳劳动力就业300人左右。
农业重大项目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克服财政困难,坚决落实省“两个高于、三个不低于”的支农投入政策,全市财政支农投入522亿元,在省乡村振兴目标考核中,财政投入获得满分。财政投入的持续增加,为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各项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为有效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市财政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信贷担保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构建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机制。全市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金融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各类资本支持乡村振兴。
“设立规模3.58亿元市区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省市联动支持小微贷、苏科贷等省专项产品实施,支持我市2182户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72.14亿元。”市财政局金融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风险补偿资金池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市“信保贷”为321户(次)企业发放信用贷款10.67亿元,支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贷款支持;通过“苏农贷”引导银行加大对农业主体信贷投放,已为137户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15亿元。
在财政金融投入的推动下,新引进的黄河故道农业产业振兴项目——志禾甜糯玉米种植加工项目,计划分三期建设1万亩种植示范区。“目前,已试种100亩甜糯玉米,加工区一期厂房建设正在全力推进,建成后年可生产加工甜糯玉米1.3万吨。”志禾甜糯玉米加工项目董事长朱卫星介绍,该项目投产将为响水3年左右建成3万亩规模的甜糯玉米全产业链、打造黄河故道片区规模特色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12.1亿元乡村振兴投资基金,全市各地先后建立了粮食共同担保基金,加大对粮食收购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推动优质项目落地。到2021年末,全市粮食共同担保基金余额1.66亿元,其中财政出资1.06亿元占63%,累计撬动农发行贷款19.37亿元,支持粮食收贮企业25户。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担累计担保余额67.29亿元,实际在保余额37.58亿元,业务规模居全省首位。农业担保发展的良好势头,打通了金融活水流向涉农主体的渠道,有效化解涉农领域“融资难”问题。
2016—2020年,我市财政分别投入18.15亿元、22.74亿元、28.13亿元、34.32亿元、34.72亿元扶贫资金,累计138.06亿元。财政扶贫投入逐年增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市18.36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10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2个省重点帮扶县如期摘帽,提前一年完成户脱贫、村达标、县摘帽“三大任务”,成为全面小康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70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10%以上,300万盐阜农民昂首迈进全面小康社会,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在射阳县新南村,身材壮硕的顾荣华从2018年开始流转土地种植,今年已达310亩。他向记者坦言:“我喜欢种粮,相比过去在上海打工,现在种粮能够主导自己的生活,比较自由,很幸福。”
农民种植思维转变、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我市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涌现出种植业的响水九丰现代农业产业园、养殖业的江苏乾宝湖羊产业有限公司、渔业的江苏正源创辉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全国一流的产业发展标杆。
“十三五”期间,我市财政投入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成为长三角地区农业经济总量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
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58.2亿元,建成850.99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3.3%,2021年全市稻麦两季亩产达1009公斤,达到吨粮田标准。“射阳大米”成为大米类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0亿斤以上,居全省第一。共创建各类农业园区186个,省级以上园区27个,建设数量全省第一,实现“镇镇全覆盖”。
9月19日,东台市梁垛镇临塔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特色田园,构成一幅秋日乡村美景图。近年来,该村围绕建设“美好临塔、幸福家园”目标,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展现美丽乡村新风貌。建成公共停车场、文化大礼堂、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史馆、村级数字化管理平台等26个节点,加快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自2018年以来,我市全面启动农房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截至今年上半年,累计筹集各类资金220.04亿元,市财政每年安排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专项资金1亿元,累计支出资金199.12亿元,累计改善农民住房9.1万户,高质量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农民住房正在从1.0版向2.0版升级,农村人居环境“四治理、四提升”三年任务全面完成。农村环境整治典型做法在全国会议交流,创成1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县、5个示范村,98个省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海陆共治的创建模式成为全国经验,全省首家启动农村河道生态治理三年行动,建成水美乡村141个,高分创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