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2年09月26日

政产学研融合创新:黄海湿地保护发展新理念

编者按

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现”之路,进一步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确保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品质”互动并进,成为“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时期盐城黄海湿地生态优势升级跃迁的新问题和新主题。生态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使之成为黄海湿地生态优势转化的助推器。近期,黄海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围绕市委决策咨询研究工作课题“政产学研融合强化黄海湿地生态优势研究”进行研究,总结了我市政产学研融合促进黄海湿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探索,梳理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战略层面和具体举措层面为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融合创新,擦亮湿地生态金字品牌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报将陆续刊载这一研究成果,敬请关注。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指出:盐城一方面要守护大自然赐予弥足珍贵的生态家底,一方面要应对不断收紧的土地、能耗、安全等“硬约束”。发展要求和现实条件的变化,都决定我们不能再走粗放型发展的路子,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双碳”制度集成创新等方面探索路径、积累经验,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江苏未来发展、彰显盐城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变现”之路,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把生态高颜值变成经济高价值,成为“十四五”及未来更长时期盐城黄海湿地生态优势升级跃迁的新问题和新主题。生态产品的外部性特征决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才能使之成为黄海湿地生态优势转化的助推器。

政产学融合促进黄海湿地生态保护和发展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市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建设和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为抓手,推动政产学研融合,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相关合作,建立校地联动、政校协同机制,促进黄海湿地生态保护和发展。

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理顺发展机制。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市不断强化政策驱动,营造“新生态”,相继发布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盐城市绿化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盐城黄海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纲要(2019-2021)》和《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盐城倡议》等文件,同时依靠法律、财政、税收等调控手段,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渠道,有序推进生态保护补偿规范机制建设。

建立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湿地管理水平。自申遗成功以来,市政府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平台建设,做好遗产保护工作,服务湿地发展,将申遗办升格为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作为市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发挥政府职能。成立江苏黄海湿地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黄海湿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黄海湿地世界遗产“政产学研”一体化“产”业经营主体,开展世界遗产品牌运营、滨海湿地保护管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育等领域工作。市委、市政府支持属地高校成立盐城工学院新能源学院、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为湿地生态保护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黄海湿地研究院与全球知名大学、国际组织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围绕全球滨海湿地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迁飞候鸟保护交流与合作等方向展开基础性研究,围绕生态修复与外来入侵物种治理、遗产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向展开应用型实践,为保护滨海湿地资源提供盐城方案。精心打造集应用型研究、科学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于一体的智库平台,逐步实现人才培育基地化、技术讲座专业化、实地调研制度化、督察讲评定期化、学术交流科普化。

持续开展科普活动,扩大湿地品牌影响力。为进一步提升黄海湿地生态品牌影响力,盐城着力在世遗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服务、政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青年思想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等方面大力开展科普活动,深化与国内机构部门合作交流,并取得显著成效。打造盐城“湿地会客厅”,老火车站改造成为黄海湿地博物馆,并配套建设湿地博物园,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湿地研学教育等服务,提升市民对湿地生态品牌的直观感受和认知,增强世遗保护的思想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开展盐城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走进百所高校活动,与各高校建立常态联系机制,加强校地合作,吸引、集聚更多青年人关注、支持和参与盐城发展,为湿地生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

注重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扩大黄海湿地“朋友圈”。自2017年起,盐城连续五届举办黄(渤)海滨海湿地研讨会,特别是2022年1月10日至11日,盐城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不仅邀请到诸多国家驻中国大使、联合国机构及国际机构负责人,和国际鸟盟、湿地公约组织等国际友人线下线上参会,还举办了4场重大活动、4场专题研讨会和6场配套活动,以滨海湿地名义,组建全球“朋友圈”,加强与联合国湿地公约组织、湿地国际等国际组织合作交流,建立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城市联盟,推动沿线城市湿地和候鸟保护工作。论坛发布了《2021盐城共识》《关于建立全球滨海论坛的倡议》《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可持续发展行动倡议》等一批由中国牵头、多国参与的重要理论成果。以黄海湿地为主要实践载体,通过一系列研讨活动,提升了中国在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护、候鸟迁移路线保护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水平。

深化政产学融合强化湿地优势的思路建议

盐城在政产学研融合促进湿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实践探索中成效显著,但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湿地生态价值转化方面,还有诸多发展空间。

政府“搭台”,激发创新活力。政府各部门虽然对产学研关注程度非常高,并各自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部门、各地方各自为战、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对产学研支持合力,造成一定资源浪费。在政产学研模式下,市政府可以在宏观角度上对产业调整进行前瞻性引导。政府建立政产学研发展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资源整合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搭建服务平台引导资金、人才、科技、企业等各类创新要素更有效地集聚在一起,有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智力要素无缝对接。

企业“主体”,打造创新平台。当前政产学研现行框架中更多的是政、学、研部分,缺乏企业充分参与,未能找到有效的市场转化渠道,导致黄海湿地生态价值未能有效转化为应有经济价值,也降低了政产学研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政产学研对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建立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分层培育机制,构建创新型企业集群。聚焦创新平台建设,开展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和标准的研发攻关以及推广应用示范,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持续性支撑和引领,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培养高端产学研创新人才和团队,促进企业发展,联合高校、基地、园区、企业增强“政产学研”平台发展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的支撑作用。

项目“支撑”,实现创新发展。当前,驻盐高校在与盐城湿地开发等工作合作深度上还需进一步推进,可通过与盐城黄海湿地管理部门共同打造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科创大赛,以黄海湿地碳吸收、社会经济发展调研、产业调研等为切入点深入开展合作,一方面加深对黄海湿地的研究深度,另一方面提升黄海湿地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产学研模式下,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自主、院校支持、市场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创基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支持创新活动,用足用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等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来盐创业就业。

生态破题,经济落脚。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顶层设计,依托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名片,强化黄海湿地生态优势的关键。

(作者单位:黄海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本文为2022年度市委决策咨询研究工作课题“政产学研融合强化黄海湿地生态优势研究”〈SWJCZX2022001〉阶段成果)

没有上一篇了... ... 打好“三张牌” 上好“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