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周刊
2022年09月26日

聚力全产业链协同 打造绿色制造盐城

赵坚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生态魅力、发展活力。要落实“双碳”目标,建设绿色制造之城,坚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制造强市,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重抓源头规划 推进绿色能源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3060”双碳目标战略,“十四五”将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盐城要重点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增强绿色低碳发展本领,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

稳妥有序推进风电开发。盐城要坚持沿海规模和内陆分散式应用并举发展思路,打造陆上和海上统筹发展格局,首先依照“创新主导、高端示范”理念,鼓励海上风电先行发展政策,持续推进大丰和东台风电基地建设,扶助探索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开发。其次是统筹兼顾发展、整体收益和自然环境,合理循序地发展陆上风电。最后要自主加大对分布式中小型风电应用投入,利用风光储互补、智能微网等方式的有机结合,探索发展用户侧、分布式风电应用战略。

多元化推动太阳能利用。加大分布式光伏发展力度,自主推动太阳能多样化、先进化发展。依靠工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屋顶、产业园区施行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符合“自用为主,余电上网”分布式发电理念。自主推进并融合分布式光伏与储能、微电网等联合发展,促进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应用和普及。倡导建设和发展与公共建筑共体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十四五”期间,推广太阳能热资源应用,提倡利用多能互补等模式促进能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其次是展开会集式光伏电站建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利用垦区农场空闲场地、沿海滩涂、鱼塘水面、沟渠等地区资源,建设一批风光互补、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光伏+”综合利用平价基地,鼓励推广“光伏+”生态旅游示范、建设光伏特色小镇等,促进光伏与农业、渔业等其他产业有机融合。

创建生物质能利用项目。盐城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多元发展、综合利用、提高效率”的发展思路,创建大量生物质能利用项目,促进生物质技术变革、商业模式完善,从而对生活垃圾焚烧或其他炉渣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保证垃圾无害化处理良好发展。

合理开发氢能产业。目前我市发电量远高于消费量,随着新能源装机量逐年增加,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入网消纳存在困难,而风电、光伏制氢既解决了电力输出问题,又为制氢成本下降创造机会。同时利用LNG实现氢气制取,缩减了原料成本,促进传统工艺变革。盐城属于海滨城市,随着海水制氢技术的成熟发展,氢能也将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具备合理开发氢能的先天条件。

秉持资源优势 发展绿色农业

高定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生态增汇型农业,全产业链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启动新一轮优质粮食稳产增效工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建设国家粮食储备基地、长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建设沿海良种繁育“硅谷”,推进重大新品种创制和特色品种开发,提高良种自给率覆盖率。

实施农产品品牌培优提升行动。持续提升“盐之有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叫响“长三角名优食品首选地”。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转型,加快节能低碳精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拓展预制菜等新业态。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推动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推广农产品绿色电商模式。

高标准推进农业减排固碳。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协同推进种植业节能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渔业减排增汇、农田固碳扩容、农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鼓励开展节水灌溉、精量播种、精准施药等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增强农田土壤固碳能力,提升农业生产用能效率。

探索打造一批生态农场样板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加强高捕碳固碳作物种类筛选,研发生物质炭土壤固碳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高水平打造绿色低碳农业示范,立足本地特色优势,强化示范引领,积极创建国家绿色农业先行区、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重点县)、中央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依托主导产业 实现绿色集群

锚定国际领先、国内一流,主攻晶体光伏、风电装备,重点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高标准建设近海、远海两大海上风电开发基地、光伏综合利用基地和海上风电运维基地,推动新能源产业向科技研发、核心部件、运维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海上风电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光伏装备智造集群,力争跻身“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

聚力突破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把握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发展方向,发挥悦达起亚、华人运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涵盖解决方案、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生态主导型企业。丰富和完善产业链,加快动力电池产业突破,增强电机、动力电池、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本地配套能力。健全电池回收综合利用产业链,促进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技术、工艺、装备、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高效协同,探索新能源汽车能源利用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协同调度,提升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

强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精密结构件、智能终端、印制电路板、基础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链,加快布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电子、5G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打造长三角北翼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发展壮大绿色精品钢产业集群,发挥德龙镍业、联鑫钢铁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全国知名不锈钢特色产业集群、优质高强建筑钢材产业集群。推进黄海新区高水平打造沿海绿色精品钢基地,支持钢铁行业提高废钢比,推进冶炼过程以氢代碳。

持续做强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推动环境装备制造业向环境服务业、环保数据产业延伸,加快培育环保新材料、环境综合治理等产业链条,打造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产业高地。前瞻布局新型储能赛道,加速绿氢生产基地布局,加快“风光氢”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发展,探索开展兆瓦级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电解水制氢集成及应用示范,打造沿海“绿氢之都”。谋划布局碳捕捉和封存等未来产业,探索新一代相变型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应用,丰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应用场景,推进其与储能、氢能等技术的集成发展。

(作者为市委党校经管室主任、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没有上一篇了... ... 着力“四个一” 做好农业低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