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婷 见习记者 安瑞倩
从“人鸟争食”到“为鸟留食”;探索引入风电项目生态补偿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全国首笔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蓝色碳汇贷落地……9月9日,记者走进我市首个“农业+”生态修复试点——川东港南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工程。
微风吹过,绿色稻田波浪起伏;白鹭飞越稻浪,在湖面浅滩溅起涟漪;还有成群不知名的鸟儿在空中盘旋,叫声清脆悦耳……
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工程位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二实验区。“近半个月,鸟的数量和种类有明显增加。”江苏黄海湿地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辛至然欣喜不已。
建川湿地以前是淡水鱼养殖区。随着我市湿地保护力度加大,2019年该地块实施“退渔还湿”工程。2020年以来,盐城港农业科技集团在前期大量摸排、调研工作基础上,与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政企联合”的方式,在建川养殖区1620亩退养区域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探索实施“生态+农业”修复方式。
修复区内塑造了稻田、河网、光滩、林带等丰富的生境,可供不同鸟类觅食栖息。盐城港农业科技集团生产经营部负责人全必存介绍,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鸟类友好型禾草沼泽湿地工程、淡水河网湿地工程、生态林湿地工程、植被恢复工程和鱼类底栖动物恢复工程,目前一期820亩已完成,二期800亩预计年底竣工。
生态之变,源于人的观念之变。“过去为了从‘鸟口’抢食,养殖户通过放鞭炮、敲锣等方式,将觅食的鸟儿赶走。”全必存说,如今修复区内农作物生态种植,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并采取稻谷部分收割的模式,在耕地中保留部分稻谷作为鸟群的“口粮”。同时秸秆也为鸟类繁殖、夜栖及避险提供场所,谷物售卖的经济收益则作为后期的管护经费,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成为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工程的一大亮点。
为缓解湿地修复资金压力,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先后协调引入风电项目生态补偿资金1900万元,其中华能风电560万元、三峡风电650万元、龙源风电690万元。“将占用生态资源的补偿资金真正用到生态修复上,提升了资源补偿资金利用的长期价值,也为今后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该局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科秦丹丹说。
“绿”风劲吹之下,碳排放权也可质押融资。8月30日,全国首笔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蓝色碳汇贷——华丰农业1000万元碳汇贷在大丰投放,该笔贷款有效质押品为投放主体远期碳排放收益权,贷款用途为“退渔还湿”后的建川湿地生态修复和高碳汇作物培育。
该笔蓝色碳汇贷款是盐城“黄海湿地生态银行”框架体系下的首笔试点。蓝色碳汇贷款创新构建我市基于市场化机制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有效盘活湿地“碳权”,进而推动湿地修复资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为我市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按下“加速键”。
辛至然介绍,该笔蓝色碳汇贷款首创“金融+湿地修复+碳汇”的“1+2”模式,通过将川东港南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区作为“试验田”先行先试,打通湿地生态治理绿色金融通道,为缓解湿地修复保护融资压力、丰富绿色金融发展内涵作出积极、有益的尝试。
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工程是我市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的一种尝试。
近年来,盐城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试点开展“生态岛”建设,探索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开展“黄海湿地生态银行”研究和试点,着力打造江苏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NbS”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44公顷的地块通过“小塘并大塘”形式,做好水位控制,为鸟类栖息、觅食提供适宜场所;通过引入淡水,消除了外来物种大米草的侵害等。修复后,吸引大量黑脸琵鹭、白鹭等前来栖息。
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项目,对当地进行湿地恢复,包括引水补湿、地形改造、疏通水网水系、建设生态岛屿、营造栖息地植被、构建水生食物链,打造自然的生态环境,恢复成自然湿地。如今,1号水库完全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各种鸟类常年聚集于此生活栖息。
追求美丽与发展同行的道路上,创新、破题无处不在。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鸟类等更多生物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家园。盐城黄海湿地,这方生灵奇境正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