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祁宗华) 9月6日,“勇当排头兵、奋进向未来”盐城市迎接党的二十大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专场举行。近年来,全市科技系统坚持创新赋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创新重大举措持续落地,创新重大成效日益凸显,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全市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工作好戏连台。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去年在全市开展“科技创新突破年”活动,省对市高质量考核科技创新4项指标实现全面进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科技型中小企业2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三位。近三年全市研发投入持续保持15%以上增幅,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企业研发投入92.77亿元,同比增长28.9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稳步提升,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758.33亿元,同比增长38.5%,增幅全省第一。东台入选首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盐城工学院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集群持续壮大。强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截至7月底,全市共有2580多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现有高企1633家,今年组织1260多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入库培育企业分别为184家、15家,去年22家企业获评江苏省高新区瞪羚企业、4家企业获评江苏省潜在独角兽企业,实现我市零的突破。平台载体建设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19个,国家级众创空间9家、省级28家,国家级孵化器14家、省级29家、市级22家,科技孵化器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与省产研院签约共建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政产学研合作纵深拓展。深化与大院大所交流合作,今年已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77项,征集清华、北大、中科院等50多所高校院所科研成果3000多项,组织举办盐城—南京科创合作洽谈会等产学研活动17场次,累计签约合作项目569项,97项获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立项数位居全省第二。
科技创新举措亮点纷呈。实施高企培育壮大工程。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力争全年通过国家评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4000家以上。组织实施全市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年内通过省、市评估的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超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30家。实施科创载体集群工程。加快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全市风电、光伏和生物质、氢能、储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技术攻关,积极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我市产业高端创新平台零的突破。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以上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80家以上;实施产业创新提升工程。围绕23条全市重点产业链,梳理摸排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推动产业技术供需对接,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项以上。聚焦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科创产业资源富集地区,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组织10场以上专题招商活动、20场以上科创企业进高校及高校专家盐城行等产学研专场活动,重点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补链项目落户盐城。实施区域创新协同工程。推动各高新区打造特色创新集群,强化人才、技术的资源集聚,优化创新条件,提升创新浓度,打造高新区发展的集体品牌和独特优势。组织开展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推动园区创新内涵不断提升。加快推进市科创中心建设运营,分批次招引30家以上域外优质创新资源、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把科创中心打造成为全市高品质科技服务业集聚中心。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工程。举办中国盐城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沿海发展人才峰会等活动,全面创塑盐城科创IP品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新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载体3家以上,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加强科技与金融联动,充分发挥科创基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持创新活动。强化高企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重点支持高企申请发明专利和注册商标,年内高企新增有效发明专利800件以上。
科技创新政策激励引领。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激励政策》《关于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市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标长三角中心区27座城市科技创新政策情况,明确我市科技创新政策新定位。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面向产业创新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重大目标产品研发。上半年,市科技局围绕23条重点产业链,收集梳理各地、各部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项目173项、指南建议156条,联合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编制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指南。为加大科技创新激励支持力度,配套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激励政策实施细则(试行)》,目前共确认1921家单位的3072个项目符合政策奖励条件,第一批奖励金额10949.35万元已下发,其中市本级财政承担5547.17万元。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以科技赋能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重塑城市产业发展基础,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中发挥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上加大力度,把城市创新图谱、发展路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科技创新推进年”确立的目标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在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实现质和量的显著突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