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周刊
2022年09月05日

共话生态文明新时代 共谋绿色发展新未来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论研讨会专题研讨分4个主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理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推广,专家学者共同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地球家园的世界情怀,向我们展示了生态正义的中国境界,其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经济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满足人民优美环境需要的生态政绩观、构建合作共赢生态治理机制的正确义利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生态正义的崇高政治站位。

生态环境部规划院研究员 葛察忠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生态补偿制度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各相关方利益关系的经济政策。当前,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地位持续上升,国家“1+N”的生态补偿格局已经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正围绕体系建设、纵横推进、要素覆盖等方面不断完善,系统、多样、精细、科学综合生态补偿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曹顺仙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经过近10年的制度创新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成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重要成果。该思想对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系统的、体系化的制度回答,促进并提升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走向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的生态文明新时代,也为我们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制度保障。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 刘伟京

江苏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肩负着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重大政治责任,如何在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有效服务经济稳定增长,是江苏最需要破解的难题。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现代化环境治理系统的根本遵循,结合江苏实际,适应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理念实现倒逼发展与激励发展并重、攻坚作战与治本作战并重、指导监督与自身高质量发展并重转变。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区域人文经济地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陈雯

针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中大量乡村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障碍,通过陈庄知识乡村试验,探索出一条知识乡村的健康、富裕、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村民参与、科技普及的知识乡村可持续发展,由内及外、智取质变、规划建设,保有乡愁原汁原味与现代化元素,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

江苏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河海大学法学院教授 李义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力有效的法治保障,地方环境立法需要应对“自然—社会—地方”的系统复杂难题,各条块、各类主体间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生态整体利益与个体权利义务,个体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需要进行协调与对接。近年来,在长三角三省一市,法治协同成为推进长江大保护的关键词之一,江苏、上海、浙江、安徽4地在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紧密协作、形成合力,构建齐抓共管的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格局。

中国环境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李瑞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工作进入新阶段,各地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系统以及思想理论界、新闻宣传单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广大党员干部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入人心。针对传播工作存在的不足,要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针对性、指导性,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大众化、通俗化,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方式,从而满足受众多视角、快节奏的阅读需求。

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 尤健

《新华日报》一直坚持从讲好故事打动人,硬核内容同音共律;写透道理说服人,评论理论同频共振;办大活动吸引人,经典IP同台共舞;展新形象感染人,全媒矩阵同向发力4个方面出发,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产品案例,以讲故事的方式做新闻、说概念的实践探索,通过优质的新闻传播,宣传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本期内容采访整理 记者 夏恒瑾 曾路婵 单冬

摄影 记者 王焱 施豪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智慧治理:生态文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江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