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政风
2022年09月01日

华中根据地的第一张党报——《江淮日报》

□马玮

报纸是指导工作、教育群众的重要武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重视运用新闻媒体传播真理、组织群众、推动工作。在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中,党报始终秉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的立场,群众的报纸”的政治原则,始终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与社会和时代同发展。党报既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同行者、见证者和书写者,也是“上连党心,下接民心”的好帮手。在党的不同历史时期,党报始终发挥着舆论上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

在湖南长沙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珍藏着这样一份残缺的报纸,报刊名右侧有手书印刷体“胡服”字样。由于年代久远,报纸已残缺泛黄,但这份由刘少奇在盐阜大地创办的《江淮日报》,已成为国家三级文物,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报刊史上短暂而光辉的历史荣耀。《江淮日报》是继延安《新中华报》和重庆《新华日报》之后,我党公开出版的第三张大型日报。同时也是盐阜地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张党报。1941年5月,中原局改称中共中央华中局后,《江淮日报》随之成为华中局机关报。

1940年,陈毅同志率领的新四军和黄克诚同志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在10月会师大丰白驹,合力开辟了苏北、苏中抗日根据地,使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1月,为了宣传党中央有关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巩固抗日根据地,坚定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心,刘少奇授命王阑西等人筹办《江淮日报》。1940年12月2日,《江淮日报》在江苏盐城创刊。《江淮日报》当时的公开通讯处是“盐城邮政五十一号”,刘少奇兼任报社社长,王阑西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江淮日报》报头是胡服同志(刘少奇同志化名)亲笔所题。报社成立之日,刘少奇、陈毅、刘瑞龙、曹荻秋等同志都亲自参加,当时列席的还有在盐阜区的国际友人罗生特。

《江淮日报》具有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1941年6月1日,《江淮日报》发表了题为《本报的改版与今后的努力方向》社论,阐明了该党报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社论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应该是把本报改进成为能指示人民以正确的方向,使不致在纷纭复杂的国际国内的事件中,找不出现象的本质与发展的趋势。并把本报办成人民的喉舌、人民的报纸,而不是本报自己的报纸。”《江淮日报》的办报宗旨和内容对帮助广大人民认清形势、增强信心、夺取抗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淮日报》始终把抗日民主活动作为报纸宣传的中心,对苏北的抗战、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件都作出充分的报道并发表评论。比如:1941年6月1日下午,盐城召集4000余人纪念“五卅”惨案16周年大会;6月3日,盐城县一届二次参议会在盐城旧商会大礼堂开幕;6月18日,举行抗大五分校文艺工作团成立典礼;盐城县在“七一”“七七”也举行了纪念大会。这些都是盐阜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件,《江淮日报》都做了及时的报道。特别是对盐城县一届二次参议会连日作了系列报道。在这次大会上,陈毅代军长作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的报告,刘少奇同志作了题为《我们在敌后干些什么》的长篇演说,刘少奇同志的演说充满信心,“从盐城第二届参议会的情形看来,使我们感觉到,我们所要求的抗日的民主政治,是必然要在全中国实现的。”他的演说充分说明在抗日的烽火燃遍大江南北的艰难岁月里,党十分注重发扬民主。

《江淮日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深远,除发行到华中、华北各个抗日根据地外,还通过各种渠道被传送到上海、南京等沦陷区城市和大后方重庆等地,香港乃至东南亚华侨社团有时也能看到《江淮日报》。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1941年7月,日伪军对盐阜区进行大规模“扫荡”,江淮日报社先是搬到龙冈与湖垛(现建湖县一带)之间,后又搬到阜宁硕集。斗争的形势要求精简机关、裁减人员、改变活动方式。于是,刘少奇和陈毅同志指示:偃旗息鼓,暂且停办,使敌人搞不清我们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去向。1941年7月22日,《江淮日报》停刊。

从1940年12月2日创刊到1941年7月22日停刊,《江淮日报》虽然出版不到一年,却在华中抗日根据地,特别是盐阜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刘少奇、陈毅等同志的领导和关怀下,《江淮日报》成为发动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以及对敌伪顽斗争的有力武器,推动了盐阜区乃至整个华中地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在盐阜区的革命斗争史上续写了华章,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报刊史留下了光辉一页。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