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邱欣泽 通讯员 季鹏飞)我市今年安排了哪些养老服务方面的民生实事项目?民政部门开展温情社会救助改革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开展哪些困境儿童保障措施?如何更富成效推进婚俗改革?……7月20日,“勇当排头兵、奋进向未来”迎接党的二十大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政局专场举行,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五年来,全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江苏时提出的“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战疫情、促脱贫、兜底线,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民政力量。
基本民生保障的底线兜住兜牢,困难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我市是民政部、财政部确定的全国11个“救急难”综合试点地级市之一,在全国首创地市级社会救助中心,集合近20个涉及社会救助的市级部门和单位在市社会救助中心设立窗口,开展70多项社会救助服务项目,探索出一条“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统一救助”的大救助服务新模式。在全省创新开展“五个一批”兜底扶贫,将符合条件的6018户11522名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相应保障范围。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目前,全市共保障低保对象5.68万户9.47万人,低保保障标准达每人每月730元,全市城乡特困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每人每月1600元和1300元。全面推进温情社会救助改革,试点社会救助“容缺审批”机制,快响应、简程序、暖服务,困难群众凭“一证一书”(身份证、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授权书)即可申办救助,救助更加及时、高效、便捷。
养老护幼服务的体系日益健全,一老一小有更多幸福感。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日益完善,“十三五”期间,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26亿元,全面提升全市养老服务保障水平,尊老金标准位居全省第一,在全省优先发放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岗补贴。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效,实施养老服务“五个一”民生实事工程,实现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全覆盖,在全市重点打造10个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枢纽式”养老服务综合体、100个示范性“长者幸福食堂”。强化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孤儿保障制度和养育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率先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和“主动发现”机制,实现散居孤儿保障标准城乡一体化,为留守儿童及家长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协助或受委托开展法律援助等工作。全面提升机构本质安全水平,组织开展养老院等民政服务机构安全专项整治,实现全市养老、儿童等服务机构24小时“可视化”轮转监督和在线调度。
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愈加彰显,自治主体有更多参与感。加速提升基层社区治理能力,“十三五”期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1.5亿元,重点升级改造150个社区服务阵地,基本实现民政工作阵地、资金、人员三落实、三到位。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减负增效”改革,公布第一批全市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清单,涉及14个证明事项,对进入社区的事务实行“清单化”管理,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建成市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目前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8301个,登记注册志愿者194.8万人,广泛活跃在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等各个领域。
社会事务服务的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群众有更多认同感。不断创新婚姻登记服务方式,推行婚姻家庭关系辅导、婚检、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纳入“一站式”服务,引导新人树立健康文明的婚姻价值观。搭建便捷化婚前辅导服务平台,不断扩大婚姻家庭辅导的覆盖面。深化殡葬管理改革,出台《盐城市区殡葬设施布局规划(2021-2030)》,建成镇级公益性公墓175个,惠民殡葬政策全面落实,每年惠及近6万人。建设“爱心导航”平台,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累计救助6586人次。为补齐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短板,在市社会救助中心挂牌民政精神卫生服务指导中心。在苏北、苏中率先实现市域内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城乡一体化。
市民政局将坚决贯彻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不断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