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2年07月05日

成功申遗三周年,盐城黄海湿地不负“诗与远方”

书写美丽中国的“盐城样本”

□记者 陈婷

这是一片神奇瑰丽的滩涂湿地,又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田园绿洲:

大海沙洲的雄奇壮阔,苇荡雾霭的清幽氤氲,湖泽河港的纵横交错,群鸟齐飞的美妙壮观……空中俯瞰盐城582公里海岸线,这条绵延漫长的“海上走廊”梦幻唯美。

2019年7月,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这方生灵奇境正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成功申遗三年来,盐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积极实践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创新理念,切实守护好黄海湿地这一方净土,奋力书写美丽中国的“盐城样本”,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盐城智慧。

以世界眼光呵护生态净土

582公里海岸线、683万亩沿海滩涂、4550多平方公里黄海湿地,栖息着近1200种动物,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勺嘴鹬悠然信步,尽显生物多样性的神奇魅力。

在浩瀚黄海的滋养下,这里孕育出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是丹顶鹤、麋鹿、勺嘴鹬等珍稀物种的重要栖息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中心节点,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一项荣誉和桂冠,还是一个“保护名录”。2019年成功申遗以来,盐城切实扛起保护好、利用好自然的时代担当,以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促进全球滨海城市加强沟通交流,探寻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

湿地保护更加立体。加强遗产生态价值探索,成立专门机构统筹全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河岸环境整治、退渔还湿、建设小微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颁布实施《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建立司法保护协作机制,持续推进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损害修复衔接配合……

为了让更多人亲近湿地、走近世遗,盐城将市区老火车站改造成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并建设湿地博物园。探索黄海湿地生态银行试点工作,编写系列中小学湿地教材,开展世遗进百所高校、黄海湿地少年营等活动……保护湿地的种子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

目前,盐城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62%。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处国际重要湿地、一处世界自然遗产的地级市,盐城湿地保护地数量与等级在全国乃至世界均属前列。

思路转变走出发展新路。我市坚持通过科学手段适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将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与休闲旅游、文化推广、农业等相结合,全方位维持湿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湿地资源逐步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实景。2021年,全市世遗产品游客接待量占比超40%,同比增加32%,“全景世遗”逐步显现。

积极实践NbS创新理念

追求美丽与发展同行的道路上,创新、破题无处不在。

条子泥湿地,大潮涌起,成千上万只鸟儿飞越海堤,落脚栖息。与大海一堤之隔的720亩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已经成了鸟类避潮休憩的“家园”。

申遗成功后,盐城兑现对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承诺,在条子泥湿地迅速划出720亩专用地,打造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这是全球保护联盟团体携手盐城,把国际观测的方法、保护理念落在这片栖息地,最终形成可供全球学习借鉴的好方法。

“720”高地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为辅,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施勺嘴鹬等小型鸻鹬类栖息地的营造、裸滩湿地的恢复、岛屿的建设、黑嘴鸥繁殖地的营造等措施。修复两年多来,条子泥的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目前已达410种,被国际社会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条子泥720”是盐城积极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一个生动注解。近年来,盐城市积极开展退渔还湿、建设小微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NbS”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盐城实践案例丰富了NbS的内容,为更多地区乃至整个黄(渤)海修复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建议。

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通过“小塘并大塘”形式,做好水位控制,为鸟类的栖息、觅食提供适宜场所,并通过引入淡水,清除了外来物种大米草的侵害;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项目,对当地进行湿地恢复,包括引水补湿、地形改造、疏通水网水系、建设生态岛屿、营造栖息地植被、构建水生食物链,打造自然的生态环境,恢复成自然湿地……

2021年开始实施的盐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列入国家“盘子”,获得中央财政3个亿的支持,首笔2.5亿元资金已经下达到位,计划2023年完成修复工作。这是我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项目秉承NbS理念,包括射阳和东台川水湾两个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子项目。

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今年年初,由自然资源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全球滨海论坛在盐城举行,中外嘉宾云集,共商滨海地区保护大计,引发生态保护界广泛关注。

申遗,为城市探索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为指引的开放合作新路径。世界遗产为盐城开启了世界之门,也为中国开展滨海湿地国际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生态破题,经济落脚。疫情防控新常态下,生态与经济融合互动,已然成为加强国际经贸往来的有效路径。手握世遗这一金字招牌,盐城不断扩大生态领域国际朋友圈,在生态互鉴、经济互融、发展互动上开展务实合作,将国际生态话语权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和合作力。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盐城深度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对话与合作,更大力度参与推进二期申遗工作,倡导并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推动黄(渤)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升格为国际论坛,建立国际生态领域话语权,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湿地的全球共识。

自2017年起,盐城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黄(渤)海滨海湿地国际研讨会。在为推动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积累广泛国际支持的同时,研讨会逐渐成为滨海湿地和迁飞候鸟保护的重要国际交流平台。

全球滨海论坛的召开,意味着盐城搭建起了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以论坛为新的契机,盐城进一步促进全球滨海城市加强沟通交流,探寻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全力推动全球滨海论坛秘书处、NbS亚洲中心落户盐城,着力构建起深化全球生态治理合作长效机制。

民间的参与对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也极为重要。5月19日,盐城市观鸟协会成立,填补了盐城野生鸟类保护及公益事业民间机构建制的空白。协会将充分利用黄海湿地自然遗产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国际观鸟组织的交流和合作,共谋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之道,进一步提升盐城城市形象和美誉度。

坚定信心,巩固经济恢复势头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