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倩 陶秋凤
居家接受专业照护人员上门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无缝衔接、减轻失能家庭照护经济负担……7月1日,盐城市照护保险制度正式启动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应对老龄化趋势的重要顶层设计,将有助进一步破解“老有所护”的社会难题。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在盐城,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近日从市卫健委老龄办获悉,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30家,民办养老机构48家。此外,各县(市、区)均建成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全市城乡25万困难和高龄老年人提供助医、助餐、助浴、助洁等上门服务。
记者探访发现,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探索中不断打造养老照护工作的“盐城经验”“盐城模式”,让更多老人悦享夕阳。
“用心用情,老人都感受得到”
医养结合,打造个性化养老
“你看,这是我认养的一盆绿萝,这是邻居朱奶奶认养的吊兰,上面都有我们的姓名,每天来走廊里看看它们长得如何,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在盐都区康年颐养院二楼阳光走廊,83岁的沈玉芳老人指着面前一排绿植,向记者展示她和朋友们的“成果”。
“养老,除了照料老人日常起居外,更要注重老人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每天能寻找到生活中的一抹亮色。”6月23日,该院负责人袁治带记者走进多间文娱活动室,“我们成立了健康养生操、创意手工、淮剧等兴趣小组,不少老人通过兴趣班结交了聊得来的好朋友、好邻居,消除了他们的孤独感。”
在养老院,制造“家”的氛围,尤其重要。为此,养老院辟出一隅作为书画室,让老人寻找到家中书房的感受。当天,87岁的郭士宏正埋头沉浸在书法创作中,一幅幅气韵灵动的作品见证着一段段充实的时光。“我上午练书法,下午和大家练习中医养生八段锦。身体有些慢性病,我就一周预约一次针灸缓解,医生护士都在一幢楼内,一键呼叫,很方便。”老人满意地说。
作为市、区两级人民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之一,盐都区康年颐养院、护理院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委托全国知名的养老服务连锁品牌企业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管理运营。目前,院内已入住316位老人,配备了由12名医护人员和98名护理员组成的服务团队,逐步形成“医、养、护、康”四位一体的康养新模式。去年年底获评江苏省首批五级养老机构,成为全市首家。
走进理疗室,73岁的陈建生正在这里接受康复治疗。“他因生病导致瘫痪,半年前我们住到这里,每天都有康复医生给他推拿,态度非常好,现在老伴生活基本能自理,这要特别感谢徐医生。”陈爷爷老伴王兰珍一个劲儿夸赞的医生叫徐成杰,为不少老人做康复治疗,得到这里老人们的一致认可和欢迎。
“看到老人们一天天康复,觉得很有成就感。”徐成杰说,在养老院做康复医生,很考验耐心,这里老年人年龄偏大,骨质疏松很严重,推拿时要格外小心,“因为老年人是十分脆弱和需要关爱的群体。”
越来越多老年人,主动走进养老院,有的是一个人来,有的是夫妻俩一同住进来。78岁的孙奶奶告诉记者,食堂会考虑到每位老人不同的身体状况,分别制定不同的菜肴。比如,考虑到一些老人咀嚼困难,就将青菜切碎了做成羹汤;考虑到不少老人痛风,菜式里就避免出现豆制品和海鲜,用其他菜品替代,“下午还有各种银耳红枣汤和小点心,我们在家,哪能做出这么多花样?”
“如今,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所以需要专业定制。只有通过‘定制化+标准化’的体系,才能让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安心舒心。”在养老机构深耕多年的袁治认为,“医养结合是现代老人最需要的,这方面的力量配备也正在加强,但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要让医疗和养老无缝对接、完美融合,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比如民营养老机构的医生招募、医养融合专业培训等,这些方面都在加强和突破。”
“我们希望做一种有益的引导”
村居养老,接地气的探索
“村里如今80岁以上的老人有159位,几乎是轮流来智慧养老体验中心,有的来了就不想走,但由于床位有限,不能让每位老人都长期住下,我们尽量让大家都体验到这种智慧养老带来的便利。”6月27日,东台市安丰镇红安村党总支书记杨德安告诉记者,老人对这种新型养老机构充满好奇。
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老龄办专门下发通知,对2021年全国首批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进行了命名,东台市红安村榜上有名。该村的做法,在全市也具有某种程度的示范作用。
在这个400平方米的智慧养老体验中心,可以观影、下棋、就餐、康复,此外,还配备1500平方米的健康广场、100平方米的健康书吧,满足老年人文体活动需求。虽在农村,但红安村依然努力为全村老年人提供医、养、康、护结合的医养结合服务。
53岁的村医吴礼群告诉记者,很多老人长期居住在家,缺乏交流,尤其子女不在身边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村里建了这样的养老中心,老年人相当于有了一个共同的“家”,有食堂、有护理员、有志愿者提供服务,也有全科医生看诊,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人生活上遇到的难题。
“但是在农村,即便是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对广大农民而言,提到养老,首先考虑的还是收费问题。很多农民养老金有限,你让他掏钱去养老机构,条件再好,都朝你摇摇手!当然,这也是特别能理解的事。”杨德安说,提供养老服务,不能完全依靠志愿者的无偿劳动,一定会产生不小的成本开销,“这是现状,不容回避”。
为此,杨德安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决定从村集体资金中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支付这样一个400平方米养老体验中心的成本支出,让全村80岁以上、确实存在养老需求的老人“不用自己掏一分钱”。
此举得到不少村民点赞。杨德安说,老人幸福了,年轻人就能更安心地在外拼搏奋斗了,“这钱花得值”。但从长远看,他也有顾虑,因为养老中心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进来体验的老人越来越多,“我们更希望,这是一种合理的引导,如果老人的子女能适当承担一些费用,或者吸引更多本地企业家爱心捐助,这样的养老体验中心将走得更远。”
据了解,为了打造医养结合的乡村模式,让更多农村老人乐享晚年,红安村建有328平方米的省级示范卫生室,与安丰中心卫生院一体化运行,被评为东台市五星级村卫生室。该村卫生室通过远程会诊系统,邀请来自东台市人民医院、东台市中医院、东台市安丰中心卫生院的多位专家进行线上会诊,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市区和乡镇专家的优质服务。
“目前全村有60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两名村医进行家庭签约式服务,得到村里老人的普遍欢迎。基层老百姓无论是到社区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最需要的是医生常去看望和嘘寒问暖,帮他们多听诊多把脉,跟他们多沟通多交流,这样的贴心服务对农村老人很重要。因为他们普遍缺乏基本医学常识,需要更多指导。”红安村村医吴礼群说。
“需求不同,但服务质量是关键”
多方发力,优化养老服务体系
92岁的李文洁奶奶住在盐城市亭湖区文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快4年了,“如果不是在这里得到医生护士的精心照顾,怕是很难支撑到今天。”她的女儿告诉记者,这里的床位收费不高,关键是医护人员服务周到,有专业的医疗技术团队做支撑,让人安心放心。
“治疗方便”,是这里很多老人子女的切身感受。特别是长期慢性病老人,医疗服务质量尤其重要。主任医师田林平告诉记者,“我们每年组织一批又一批医护人员去南京进行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取得专业资质回盐后,可以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我们医院原来被周边群众称为‘纱厂医院’,因为‘老病号’特别多,渐渐地,大家对医护人员也产生一种深深的信任感,不停有人想长期住进来,希望多增设一些养老病房。考虑到群众的实际需求,我们在9楼专设了康养区,目前床位供不应求。”该院办公室主任徐慧告诉记者,在养老服务方面,该院因为有着深厚的医疗传统,所以医护力量不是问题,主要是“地方小,床位有限,拓展不开。”
“另外,我们也建议有关部门对具备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条件的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用以房屋改造、医疗设备、人才引进等投入。在设置、审批等环节上多出台优惠措施,进一步简化程序,共同推进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射阳,银康社区养老中心吸引了不少射阳籍在外工作的老人回来养老,这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我们发现,养老需求不同,但服务质量是关键。因此我们为每个床位都配备了24小时智能管家秘书,随时来到老人身边解决生活难题。另外,我们把价格控制在老人能接受的范围内,同时提高服务质量。”该中心相关负责人邵一秋表示,他们深度拓展与医疗院所等合作,健全适老化职能设施,做优管家式服务,全方位满足老人日常生活需求。比如构建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30分钟县内养老协作圈,打造一体化大健康社区示范基地等。接下来,将实行“智慧养老+志愿服务+大数据”互通互融工作模式,打通社区居家康养“最后一公里”。
“选址的远近、收费的高低、医护人员的配备等,这些都是群众选择养老机构时,要再三考虑的问题。”市卫健委老龄办相关负责人日前告诉记者,全市有一批养老机构做得不错,还有一批正在积极探索中。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所带来的养老服务需求变化相叠加,给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
前不久,《盐城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已出台,《规划》指出,我市将着力构建优质充分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品质,优化养老机构功能结构,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高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
到2025年,全市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农村、社区医养结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建立签约服务关系,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激励机制。组织实施社区(镇)医养结合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老年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特色科室,促进社区医养融合。各县(市、区)根据人口分布及地理位置特点,探索打造镇级医养结合区域中心。
本版图片:龚骏 摄
(部分图片资料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