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2年06月05日

昂扬“进”的状态 扛起“稳”的责任

——各地各部门贯彻全市稳住经济大盘暨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推进会精神

□记者 蔡冰清

熙熙攘攘的商超、川流不息的街道、机器轰鸣的工厂……初夏的盐城处处展现生机和希望。

如何做好防住疫情、稳住经济、安全发展“三篇文章”,把疫情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5月30日至31日,市委市政府在盐南高新区召开全市稳住经济大盘暨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推进会。会后,全市各地各部门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表示将昂扬“进”的状态,扛起“稳”的责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咬定全年目标任务,提振信心、攻坚克难,坚持项目为王、服务至上,开足马力抢生产,努力稳住经济大盘,奋力写好高质量发展的半年答卷。

加快项目建设 点燃发展“主引擎”

在全国疫情形势趋稳向好后,盐城迅速行动、抢占先机,成功举办“5·18”投资环境说明会,累计签约重大项目43个,总投资1316亿元。项目实,推进实,投资就实。抓好稳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是有效应对疫情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

作为黄海新区建设的主阵地、主力军,响水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坚定不移围绕产业链抓招商、上项目,筑牢经济发展“压舱石”。“今年以来,新开工、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分别达22个、14个,在建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0个,德龙二炼钢等一批项目即将投产,年可新增开票375亿元。”响水县委书记郭超说,响水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稳定经济大盘的部署要求,全力抓好项目投资这个“最强增量”,围绕不锈钢等主导产业,紧盯重点地区,更大力度走出去,全力突破一批强链补链项目;抢工会战项目建设,全力推进省市县重大项目和为民办实事项目,把项目投资的力度、速度、热度全面拉起来,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全面达超序时进度;用心用情服务企业,全力帮助重点企业解决问题,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和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全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坚决稳定经济大盘。

良好的载体平台是承接重大优质项目的重要空间。“今年一季度,园区签约9个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总投资144.7亿元。”常州盐城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姚勇说,园区自去年4月份批复成立以来,加快转型升级,注重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同步推进拓展区和建成区建设,着力打造宜商、宜业、宜居的活力新城。

“我们要抢抓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和多点布局机遇,坚持链式招商攻龙头,力争在搜集洽谈30亿级、50亿级龙头项目上取得新成效。”东台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邹建华表示,“同时拿出‘说到做到、一抓到底’的拼劲干劲,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面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形成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

用好数字经济 擦亮发展“新底色”

从智慧农业到智能制造,从数字金融到数字物流,从智慧城市到数字乡村……近年来,数字经济作为新发展阶段重要的经济形态,对稳经济、稳就业意义重大,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加速器”。面对当前经济压力,持续聚焦数字经济寻找纾困、提质的方法,势在必行。

“亭湖全面落实‘数字盐城’工作部署,以应用驱动和数据赋能为核心,加快推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政务运行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着力建设服务高效、治理精准、决策科学的现代数字政府。”亭湖区副区长钱成银说,亭湖编制实施“数字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云、数、网、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系统整合和数据汇集治理,强化各类应用场景开发和业务流程再造,高标准推进“城市驾驶舱”亭湖分舱建设,加快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努力打造政务服务“亭湖标准”和一网通办“亭湖模式”。

加速“智改数转”,才能赢得未来。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上好这堂“必修课”?“我们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发展的关键增量。”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发局局长周一峰表示,“我们陆续组织企业开展‘智改数转’线上诊断和测评,目前全区规上企业测评率达100%。同时,建立智能制造顾问制度,对全区星级上云后备企业上门服务,支持企业核心业务系统和重点设备‘上云用云’。开展专题培训,放大示范效应,指导企业加速驶入高智能的‘数字化发展’新赛道。”

近日,市工信局公示了2022年第一批省星级上云拟入围企业名单,建湖县33家企业上榜,总数居全市前列。“我们在全市最早出台了‘智改数转’三年行动方案,发布了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的专项激励政策。”建湖县工信局局长黄坚说,下一步建湖将坚定不移打造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耦合发展的“双引擎”。坚持“诊”“改”结合、以“诊”促“改”,突出重点;坚持以点带面、创新举措,探索新路径,最终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双向赋能,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 跑出发展“加速度”

眼下国家、省和市的各项利好政策接连出台,迅速直达末梢、直达企业,是提振市场主体信心的关键所在。会议指出,营商“软环境”是企业发展的“硬条件”,更是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项目建设的“加速器”。越是面临“倒春寒”,越需要及时施策、真诚服务的“暖环境”,助力企业拥抱“艳阳天”。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滨海聚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