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2年03月19日

医务人员奋战一线守护我们的家园

□记者 陶秋凤

又一轮的疫情发生以来,医务人员离病毒最近,却坚守岗位,践行医者的初心与承诺。通宵达旦检测确保每个环节可溯源,无论冷暖坚守一线服务社区,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连日来,我市各地持续抗击疫情,每一位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将众志成城的信念,凝聚成坚不可摧的力量。

通宵达旦 “零距离”接触病毒核酸

3月18日凌晨,亭湖区人民医院密闭的负压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检验人员通宵达旦穿着防护服,一丝不苟地对样本进行核酸提取,紧张忙碌。

“我们实验室的检测量在每天5000管,有单管有混管。”18日上午11点左右,检验科工作人员陈伟和同事已连续工作27个小时。透过玻璃可以看到装有核酸检测样本的试管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一箱箱待检测的样本不断送入实验室。

“核酸检验的样本无论何时到达,都必须立即做出来。”陈伟介绍,为保证每天24小时随时接收样本,检验科工作人员分成两组,日夜轮岗,全力保障检测效率。

核酸检测最耗时间也最有风险。36岁的陈伟和同事们“零距离”接触病毒核酸,整个操作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每一批次的核酸检测,都是对检验人员体力、耐力的巨大考验。穿上防护服五六个小时不离开实验室,整个工作过程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由于工作量大,仅打开试管盖这种简单的动作,一天就能用破好几副手套,一个班次下来,检验人员的手经常累得抬不起来。”两个星期来,陈伟和同事们都是披星戴月回家,早上又到班继续工作,“这忙起来,就通宵不能回家。说不累是假的,只要能快速完成核酸采样、检测,阻断传染源,为居民营造安全放心、健康有序环境,这一切都值了。”

轻伤不下火线 坚守现场采集

针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工作,市第三人民医院号召全院广大党员干部、团员青年强化风险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轻伤不下火线,该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李海峰的一张受伤照最近在朋友圈刷了屏。

3月16日早上5点半,为快速完成核酸采集任务,志愿去一线采集核酸的李海峰麻利地把检测器材从医院搬运上车。没想到,在将专用垃圾箱放入车内时,李海峰不慎撞到车门,不仅眼镜掉在地上,左眼下眼缘被划破,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一旁的同事见状连忙让他回去休息,李海峰却说只是伤了表皮,没伤到眼睛,不要紧。他不紧不慢地从地上将掉落的树脂镜片安装回镜框,简单地处理了伤口后,稍作休整,便和大家一起来到盐龙街道服务站集合。“一个点3个人,我走了,就得有同事来替我。工作将重新交接,流程对接要重新熟悉,这样会延误整个核采工作的进度。没关系,我能坚持。”

早上6点10分,李海峰被安排去江苏中恒宠物用品股份有限公司采集核酸。“头抬高,嘴巴张开,‘啊’一声。” 这些采样步骤早已形成肌肉记忆。快速、稳妥且高效,1700多名公司员工的核酸检测,一个上午全部完成。当天,气温在二十多度。穿着防护服,在太阳下面坐了五个多小时,不能喝水,中午将防护服脱下来吃午饭时,所有医务人员的衣服都是从里面湿到外面。李海峰眼角的伤口被汗水浸湿,火辣辣地疼,他笑着说:“男子汉,留条疤没关系。”带伤坚持工作的李海峰是千千万万医务工作者中的一员。

舍小家为大家 疫情面前显担当

“来,卢爹爹,张嘴吃饭。”3月17日中午,冯进正在给七旬老人喂饭。冯进是东台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护士长。东台市第三人民医院是精神病专科医院。因为疫情的原因,医院采取封闭式管理。冯进已五天没有回家了。

因为封闭式管理,原本的护工和保洁人员都不准进入院内,而他们原先干的活都由冯进和同事来承担,工作量一下子加大了不少。院内有200多名病人,每天要进行室内消毒、患者卫生护理,再加上测核酸、量体温、发药,非常忙碌。另外,还有几位腿脚不便、眼睛失明的病人,生活无法自理,也需要冯进和同事一起特别照顾。忙碌的工作之余,冯进经常与患者谈心、交流,安抚患者紧张的心理,做心理疏导。

冯进的小儿子才出生3个多月,正是妻儿需要他照顾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我陪伴妻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多次产检都是她一个人去的。去年,她临产前,我都是在扬州支援抗疫。”

其实,医务人员守护大家的时候,背后是家人们的坚强力量在支持着他们。疫情当前,舍小家,为大家。冯进的同事陈凤护士长,儿子正读高三,现在离高考只剩两个多月,她却勇挑重担接受医院全封闭管理任务,半个月不能离开病区。和儿子视频时,她告诉儿子:“妈妈在做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儿子非常支持妈妈。

手机扫码分享本文
我市开出今年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清单 数字“下”田地 春耕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