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勇峰
“三年来,片纸只字不回转,休怪为妻到京都……”近日,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文艺大舞台上,泾口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成员王龙花伴随着二胡声、板声,正在练习淮剧《秦香莲》选段,为接下来的演出作准备。
这支队伍组建3年多,从起初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20多人,不领一分报酬,全凭一腔热忱,义务为当地村民服务。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20万“红马甲”活跃在盐都大地,一面播撒种子,一面践行文明。该区将文明实践由试点向示范转化、线上与线下同频、形式与实效结合,接地气、聚人气,筑同心、暖人心,蹚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
全域覆盖 遍地怒放“志愿红”
七彩新世界,红色最夺目。
打开盐都区地图,若每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标注为“一点红”,那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4个所、250个站串起来就是“一片红”;若每个志愿者都是“一朵花”,那整个盐都就是一座“百花园”。
从2019年10月入选第二批江苏省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区起,如今的盐都遍地绽放“志愿红”。
两年多来,该区建立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立足“一村一镇一品”建设理念,明确“由点到面、全面展开”步骤,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实现全域覆盖。
哪里的群众需要,文明实践的阵地就建在哪。盐都提高政治站位,大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增效工程,建成5000平方米的实践中心,功能齐全,成为面向广大群众开展理论宣讲、主题教育、文明文化宣传的有形新阵地,和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的宣传教育平台。这里也成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平台。
盐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盐都区文明办主任、盐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王权奎介绍,盐都切实将文明实践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区镇村“三级书记负责制”以及各重点职能单位、村(社区)“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和宣传思想工作单项重点考核。
全区30家区属单位、20余家文明单位和各镇(区、街道)同心协作,构建全区统筹、上下协同的协调机制,全面建成实践站、点,联动推进乡村复兴少年宫建设,建成郭猛、尚庄、楼王等5个示范所和23个村(社区)示范站。构建的“15分钟志愿服务圈”,让群众普遍享受服务,该项目还荣获2021年度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
用心服务 群众家门口享“大餐”
2月15日,一位群众在“盐都人”App里“点单”,请求“关爱留守儿童”。楼王镇文昌居委会便民志愿服务队接单后,经过与“点单”人沟通,开展前期活动准备,并于2月17日组织志愿者与辖区内留守儿童做手工、吃汤圆。活动结束后,“点单”人对该活动给予五星好评。
盐都新时代文明实践“菜单式”志愿服务,即在微信公众号云平台或政务网站、宣传画廊等,将全区各镇(区、街道)各部门单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列成“菜单”,通过各志愿服务组织“备菜”、群众“点菜”、实践所调剂“配菜”、志愿者上门“送菜”、群众现场“品菜”、财政“买单”6个流程,让群众像上饭店一样轻松选择文明实践活动“菜肴”,从而实现群众文明实践活动需求和志愿组织提供志愿服务项目的无缝对接。
“点单超过24小时没有接单,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会转单派单,通过电话或者微信通知志愿服务组织接单,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对群众点单派单过程全程督查。”盐都区文明办副主任俞文斌说。
群众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盐都以为民办实事为落脚点,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常态长效与精准有效结合起来,顺应群众需求,推动供需对接,做暖心服务、办惠民实事。
潘黄街道新民村依托草莓产业创成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引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草莓的种植技术含量高,服务环节多,新民村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科技志愿服务团队的作用,全程指导农户防病治虫、水肥管理、休闲采摘,实现“小草莓”开辟“新生活”。志愿服务队由名校教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董兆付、种植能手李万选和陈海兵组成,推动新民村建成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空中草莓”基地,探索高架单层和多层栽植等新模式,示范引种粉玉、雪兔、紫金62等新品种,村民熟练掌握水肥一体化、草莓物理病虫防治等新技术,使得“盐都草莓”的牌子越来越响,名气越来越大。
“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盐都精心编排文明实践活动计划,每月在“云平台”发布重点实践活动170多项,2021年中心和各所站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1万余次,近15万名志愿者积极参与,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盐都建立区级“1+8+N”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徐兆学青年志愿服务队、益海志愿服务联盟、华泽书社志愿服务队等一批中国好人为领军人物的志愿服务组织带头开展理论宣讲、经典阅读、志愿服务故事分享。培育“都来帮”“点亮微心愿”“心温暖”“文明集市”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
该区还通过“两中心一平台”融合推进,在“盐都人”App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互动专栏,建设群众家用电视、手机多项点单终端,搭建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信息枢纽和互动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科学理论传播、文明风尚培育、疫情防控、困难群体帮扶等志愿服务。
与“文”相融 探索文明实践“融合路径”
2月27日,楼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非遗传承人王柏林正在教孩子们剪纸,也有几名当地群众跟着学习。
3月2日,虽非周末,但学富红色文化展示馆和胡乔木生平陈列馆志愿者黄约森、茆圆圆专注讲解,迎来送往了几拨前来参观的游客。
盐都注重融合发展,挖掘特色、延伸拓展,与文明创建、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新时代的文明实践有价值导向、有文化内涵、有情感温度。
去年该区开展“弘扬时代新风、传播道德力量”“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文明集市镇村行等系列主题活动400多场。落实重点民生实事98项,组织多种形式“文明+实践”活动,279名领导干部挂钩镇村、5000人次党员干部进社区、39家文明单位结对老旧小区深化文明创建。
该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元素,以革命烈士命名的22个镇村分别打造“红色村落、红色长廊、红色文化”文明实践基地,开展“你的身影从未走远——传承红色基因”微电影、“百种红色经典听书”等实践活动,“红色故事伴成长”百人百场红领巾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参加江苏省第六届志交会项目大赛获得金奖。
盐都还注重建设老虎鞋、柳编、面塑、剪纸等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场所,广泛开展龙舞狮舞、庙会歌会、朗诵合唱等节庆民俗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新型农村社区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融入里下河历史文化和镇村人文特色,提升出新花吉、佳富、塘桥、花季园等新型农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