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晚报

07

隔离面罩里滚落豆粒大的汗珠 ——盐都龙冈疫情封控区里的公安抗疫故事 2022年04月21日 盐城晚报 07版 警方

民警在封控区开展巡查。(警方供图)

□通讯员 陈志伟 记者 顾善济

4月19日17时,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在经历了14天的连续封控后,最后一块核心区终于解封了。

近14天区域内无新增阳性感染者,任务完成了!站完最后一班岗,脱下防护服的龙冈派出所“老警”彭金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长舒了一口气。疲惫的面庞,微黑的眼圈,深邃的目光始终坚定如炬。

28℃,公安“大白”巡查如常

盐都区龙冈镇,始建于隋唐,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辖区内约有7.3万人。4月6日,一个阳性病例的出现,让这座千年小镇,瞬间成为此波小规模疫情漩涡的焦点。

根据党委政府部署,覆盖中心集镇区域的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连晚划定。属地的龙冈派出所也迅速成立了封控区党员突击队,所领导陈华杰、严文文、黄国林带头冲在了一线,6名民警,20余名辅警成为“大白”,连夜上阵。突击队里的彭金山是部队转业到公安的“老兵”,前年还被评为“最美青春老警”。年纪最小的李虎成,刚工作不到2年,只有24岁。当然,同时忙的还有医护人员、镇村干部、城管队员和志愿者。

奥密克戎传染性极强,封控区又是风险最大的区域。每一个人都顶住压力,憋足了一股劲。

4月8日,盐都区龙冈镇封控的第三天。14时许,最高气温已攀升到28℃。这天是民警老彭当班,他正和同事搭建值守用的蓝色简易棚子。白色防护服、脚套、手套密不透风,透过防护隔离面罩,隐约可以看到他们脸上滚落的黄豆粒大的汗珠,手套也因汗液紧紧吸附在皮肤上。

记者了解到,这个封控区面积约有7000平方米,是个集中居住点,原先烟火气很浓,超市、小吃店、小卖部应有尽有。派出所党员突击队每天是两班倒,每个班次12小时,主要负责封控区6个点位的巡逻、值守。经过日夜连续作战,大多数人的嗓子已经沙哑,不能大声说话,有时候甚至只能用手势比画交流,说明现场情况。突击队员们每天的巡逻、值守任务很重,为了消除一切可能的风险,24小时不能离岗,每隔半小时就要巡查一遍,禁止人员流动,还要防止封控区里任何东西抛到隔离挡板之外。

风险面前没有人退缩

4月12日,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外围防范区、部分管控区解除了,范围一下子缩小了。核心封控区和剩余2个管控区的47户70人成了重中之重。

“疫情形势好转,看到曙光了,我们的任务变轻了!”现场一位“大白”打趣地向记者说道。

其实,他们身上的任务并不轻。

送米、送菜、送药、换煤气,发放生活用品、保障入户核酸、宣讲防疫政策……和外围保障的社区干部一样,封控区里的民警、辅警们几乎“无所不能”,致力对有特殊需求的居民提供服务。4月12日,住在龙冈坊桥封控区里的居民老王,一家两口子都是69岁,行动不便,恰逢家中煤气罐没气了,基本的烧菜煮饭都成了问题。民警李虎成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干部、燃气公司,在按规定消毒后,协调专业医护人员当天就送罐上门安装。

“人心稳了,疫情防控就成功了一半!”封控区里老人居多,群众的困难和需求也多。在值守集装箱的桌上,民警唐超、李虎成、严建峰的笔记本上动态更新着日志,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日巡逻情况、群众需求。每完成一项,后面就画一个勾。有着32年党龄的52岁“老警”唐亚,老当益壮,在封控区值守和高速卡口执勤“连轴转”。

封控区里工作时间长,又要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情,都成了难言之隐。“穿着防护服上厕所不方便,我们在里面工作时不敢喝水。一是怕耽误工作,二是也不安全,这些问题尽量自己克服。”民警吴亮亮有点难为情地向记者说道。

点点微光汇聚成炬

有些职业,要以坚守为责。

记者了解到,和许多医护、社区、志愿战线一样,承担疫情社会面防控、卡口和封控区值守的龙冈派出所全体同志,以所为家,已经连续吃住在单位30余天了。一方面,所里疫情防控任务确实繁重复杂,大家默契团结,一起坚守;另一方面,封控区情况特殊,也是为了家人和身边朋友的健康平安。隔离疫情,但不隔离爱。有时候晚上不忙时,他们会抽空和家属、子女通过视频说说话,或许这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了。

病毒把人隔离开,无法聚集,但同时又把人心紧紧地聚合。平日里,民警、辅警在派出所干着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可一旦有了重要任务,他们顶着风险逆行而上,一如平常扛起自己肩上的责任!

夜幕降临,封控区里,一个个透着微光的窗口逐渐亮起。灯光里的人们都有着怎样的隐忍大度与艰难无私。他们与守护封控区的其他“大白”们一样,都是勇士、战士。

共克时艰,疫散人安。

没有上一篇了... ... 真假警察博弈7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