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产经·广告
2022年10月26日

倾财倾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记者 王连杰 通讯员 刘昌

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社会长治久安。

党的十九大以来,市财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全力支持疫情防控、稳岗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惠民,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重要标准,狠抓措施落实,补齐民生短板,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倾财倾力绘就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民生画卷”。

稳岗就业助企纾困

洒一缕阳光,灿烂一张笑脸;播一场春雨,茂盛一片森林。2019年以来,全市财政积极支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提取出4.28亿元,三年累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5万人次,其中补贴性培训近60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3.5万人,支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4.25亿元,劳动者稳定就业和转换岗位的能力不断增强。

2022年,我市新增失业保险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和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截至目前已向3391户企业发放补助资金1803.55万元。进一步落实职业培训补贴、社保补贴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补贴政策,推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落地,将失业保险支持企业稳岗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企业,提高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标准。2017年以来,我市共支出就业补助资金11.4亿元、向6万余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8.67亿元、向12.48万人发放社保补贴6.67亿元。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部署实施了力度空前的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政策,着力减轻企业负担。2020年免征2月至6月共5个月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的单位缴费,减半征收2月至4月共3个月大型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减半征收2月份至6月份所有企业职工医保单位缴费,全年共为企业减负43.36亿元。

提升医卫保障能力

笃行不怠,健康惠民。

8月1日,总投资11.97亿元的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市中医院南扩工程)19层门急诊病房综合楼、11层医研病房综合楼全面投入使用。至此,市中医院迈入“千人千床”发展新起点,对健全完善我市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市财政积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高标准推进市中医院南扩工程、盐城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二院改扩建、市四院易地新建、市儿童医院、市老年医院、市疾控中心易地搬迁工程等重大卫生项目建设。市财政共安排资金27.3亿元,不断优化市区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目前,总投资6.34亿元的市儿童医院二期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之中,总投资14.68亿元的市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已启动建设,市第四人民医院易地新建项目、市老年康复医院建设工程已进入项目建设前期阶段。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伊始,市财政立即建立疫情防控支出应急保障机制和绿色通道,防疫支出即到即办。截至今年9月底,市财政共安排防疫经费5.94亿元,支持建成2座城市核酸检测基地(日检测能力分别为5万管、10万管)、1个15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完成核酸检测信息系统本地化部署,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所需物资和设备,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保障。2021年,全市财政共安排新冠病毒疫苗采购及接种费用2.46亿元,保障我市居民顺利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各项卫生健康财政保障标准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已由2017年每人每年470元提高至2022年740元,比省定标准高出10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由2017年每人每年60元提高至2022年93元,医保基金保障能力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持续推进教育惠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课后延时服务、在校集中就餐、体育设施开放、教室安装空调。”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中小学四项教育惠民工程,备受百姓赞扬。2019年至2020年,市、县财政累计投入14亿元支持教育四项惠民工程实施。

2021年,顺应广大学生新需求,我市在巩固四项惠民工程成果基础上,启动实施课桌椅“焕新工程”、教室“增亮计划”、中小学“厕所革命”、学生饮用水“健康行动”及洗浴条件改善工程等新四项教育惠民实事,全市共投入4.1亿元。2022年,市财政增加安排四项教育惠民专项资金5220万元。

“十三五”以来,全市新建成各类学校225所,新增学位约14.2万个,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农村“两类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2021年,组织实施教育重大建设项目110个,总投入223亿元,年度投入111亿元。其中中小学校舍维修经费2950万元,义务教育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资源供给实现质的跨越。

2022年,我市持续扩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截至目前,全市新建改扩建28所中小学、幼儿园,已开工26所、开工率92.86%,已竣工9所。实施优质园创建工作,上半年,新创建省市优质园17所,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达92.6%;执行省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政策,让普及普惠公办学前教育惠及每个孩子。今年新认定普惠性民办园9所,普惠园覆盖率达91%。

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亿万家庭的期待。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聚焦“一老一幼”民生领域,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兜底线、增供给、提质量,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和孩子拥有了稳稳的幸福。我市按照老年人能力等级、每人每月40元至240元的标准,为老年人提供购买助餐、助浴、助医等居家上门服务,全面落实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全市共投入10.88亿元,每年为340余万人次提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上门服务。2021年7月份起,将市区范围内的普通型、标准化、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补助分别提高至2万元/年、4万元/年、8万元/年,将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收住重度、中度失能老年人的运营补助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300元、150元。2017年至2021年,全市支出9.5亿元为8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发放尊老金。今年,全市安排3.5亿元确保尊老金提标政策落实到位,惠及全市80周岁以上28万名老年人。

去年7月1日起,我市将机构养育孤儿、散居孤儿、监护人监护缺失的儿童、监护人无力履行监护职责的儿童、重病重残儿童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000元、2300元、1900元、1500元、1300元;将全市2.98万名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300元,护理人员补贴按照半护理、全护理每人每月120元、240元。2017年至2021年,全市共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31.46亿元,发放特困人员救助金15.29亿元。在苏北率先实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一体化,将全市城乡5.68万户9.47万名低保对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30元,保障标准位居苏北第一。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对残疾人群体关爱力度持续加大。2019年,我市率先将成年无业肢体三级残疾人纳入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范围。去年7月1日起,将城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130元,在苏北、苏中率先实现护理补贴城乡一体化。2017年至2021年,全市共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7.8亿元。在全省率先用财政资金为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给予每人12万元以内按实救助,并给予每人2.8万元的一次性康复训练救助、每人6万元以内的体外机升级按实救助,惠及听障儿童268人;在全省率先将居家托养服务对象范围扩展至全市近万名符合条件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600元居家托养补贴,不断改善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品质。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