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小记者
2022年10月26日

腾飞路小学小记者走进中国海盐博物馆

触摸海盐文化 当回小“艺术家”

小记者合影留念。

讲解员向小记者介绍海盐文化。

漆器专题讲座。

小记者展示自己的作品。

□记者 洪为亮 文/图

10月23日下午,盐城市腾飞路小学的30名小记者兴致勃勃地坐着大巴,来到中国海盐博物馆参观,感受海盐文化,聆听了关于油漆简史的专题讲座,在开心愉悦中,还自己动手制作彩绘,当回小“艺术家”,感受了一次独特的体验。

走进海盐馆 感受海盐文化

当天下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走进一楼展厅,从煮海为盐到各类煎盐工具,从盐业兴旺到两淮盐税甲天下,从盐宗管仲到张士诚起义,各种关于海盐文化的历史知识介绍,让小记者们听得兴致勃勃,不时掏出笔记本记录。

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小记者们初步了解了古代海盐的生产工艺、运销流程,同时对盐城的地貌变迁、建置沿革以及人文历史有了初步了解。许多小记者是第一次走进海盐博物馆,他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听得也认认真真。参观介绍中,讲解员还引导小记者们思考如何发现生活中盐的各种用途,如生病输液时要用到生理盐水、清洗衣服前加盐浸泡可防止褪色、用盐腌制食物以及道路除冰雪等。  

在引海制盐展厅,这里展示了各种各样做盐的工具:木锹、耙子、场夹子和磨盘等。其中最让小记者感到神奇的是场夹子和磨盘,它们无一不在诉说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据介绍,形似梯子的场夹子是用来压平整个盐场的,而那个磨盘将大颗的盐晶体从上面的小圆孔倒进去,工人再握紧磨盘四周的木棍,齐心协力推动磨盘,将盐磨细,这仿佛让小记者看到古人当年辛苦制盐劳作时的身影。

大厅中有一唐宋时期的整块盘铁,这块大型铁铸煎盐器具是多年前从盐城市区县前街出土的,重2000余公斤。许多小记者围着这块盘铁问这问那,讲解员一一细心解惑。

腾飞路小学二(6)班的王恋秋小记者参观后说没想到海盐博物馆有这么多关于盐的珍贵文物和悠久的历史,他为自己是盐城人而格外自豪。

听专题讲座 了解漆器简史

在一楼参观学习海盐文化后,小记者们被带到二楼活动室,聆听该馆徐百千老师《对话文物 髹漆天成——中国古代漆器简史》的专题讲座。“有谁知道油漆的英文是什么?”徐老师从油漆的英文名提问开始,向小记者们科普了中国古代漆器的简史。

据介绍,中国古代髹漆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古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出土漆器朱漆碗,至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经科学分析,其涂料为天然漆。这证明我们的祖先不仅掌握了新石器时期种植漆树、切割漆汁、煮漆液、用轮盘切割木器胚骨的技术,还掌握了化学合成和提炼技术——从汞中提取朱砂等粉末材料,用于配制彩漆。

漆器是中国特有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其形成和发展构成了独具魅力的漆器文化。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漆器工艺的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品种丰富,技艺精湛,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漆器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还用于乐器、丧葬用具、武器等。

“古代漆器的制作工艺复杂吗?”“生产过程有哪些分工?”好奇的小记者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面对小记者的提问,徐老师耐心一一解答。古代漆器的制作工艺包括油漆、雕刻、金银、金箔贴花、银扣、针雕等。总的来说,漆器上的图案继承了商周的饕餮图案,如龙、盘等。总之,这些工艺技术的巨大成就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

听了老师的介绍,小记者纷纷称奇,说没想到漆的文化这么丰富,特别是我国古代的漆器文化更值得深入探究。

自己动手操作 当回小“艺术家”

这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根据现场提供的制作材料,小记者们自己进行彩绘,当一回小“艺术家”。听了古代漆文化的知识讲解后,小记者按照老师的指导,开始动手对馆方提供的物件进行彩绘,这让他们很是开心。三(4)班的施宗林小记者面对一个较大的船形物件,在动手彩绘时,他思考了好一会儿,才决定如何打底色,画什么图案。

还有的小记者根据自己在校学习掌握的绘画技能,首先在器具上涂上黑色的剪影,画上神秘的椰树和宫殿,彩绘的效果立即呈现出来。小记者王恋秋没有美术功底,动笔之前不免有几分犹豫。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她成功地画出了心中喜欢的向日葵的图案,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以为我画不出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能画出好看的彩绘了,这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底图画好后,她还用蓝、白、绿色等颜料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涂色,经过一番努力,一幅栩栩如生的秋天美景的彩绘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

这次活动,让小记者们体验了中国海盐文化的博大精深,开阔了眼界,特别是最后一环的彩绘活动,创意无限,开拓了小记者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离开时,小记者们依依不舍,都觉得此次活动增长了见识,收获多多。

没有上一篇了... ... 没有下一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