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城事
2022年06月15日

七旬老人自费组建创作团队

传承“船工号子”等非遗文化

江尧成在自制船模型前回忆“船工号子”唱词。

□汪正清 记者 宋晓华 文/图

盐城晚报讯 “高山乌云即刻到,拉纤好比过天桥,泥烂路滑难行走,汗水雨水流成槽……”6月14日,响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船工号子”传承人、77岁的退休工人江尧成正在家中排练节目,教附近的村民唱“船工号子”,为下一场演出做准备。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尧成携团队参加了县里的会演,并获奖。多年来,江尧成自费近10万元,购置道具、乐器、做船模型,组建“夕阳红”创作团队,在节假日义务向村民表演以“船工号子”为主打的文艺节目,让更多的人了解响水非遗文化,也给这种传统民间艺术赋予了新的活力。

江尧成原来在响水县航运公司工作,一家四代驾船,他和船打了一辈子交道,对船工的酸甜苦辣感受尤深。退休以后,对船运仍然有着不解之缘。为了挖掘和保护“船工号子”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美好的精神食粮,历时多年,江尧成制作了船的模型,自费整理、拍摄了《船工号子》。江尧成走访了连云港市新浦航运公司、盐城市航运公司,但“船工号子”基本上都失传了。于是,他把响水县航运公司的老前辈们召集起来,共同回忆各种“船工号子”的声调,进行收集整理,拍成照片和影像,决心要把前辈人行船的辛苦编成资料,制作成短片留给后人,同时还积极向国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10月,经响水县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批准灌河“船工号子”为第二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船工号子”是中国民歌体裁号子的一种,在行船中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而传唱的。包括推船号、摇橹号、撑篙号、拉纤号、测水号、绞关号、升旗号、活船号、拜年号等。“船工号子”曲调高亢,音域宽广,乐谱简练,旋律上口,展示船工们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船工号子”是千百年来灌河船工艰苦水上生涯的真实写照,其内容丰富、韵律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和欣赏价值。灌河“船工号子”是以反映船工们苦难生活和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为主题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没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词,也不需要专门从师,全凭先辈口授,代代相传。大多是因时因地因人即兴而起,脱口而出,比较通俗,但豪气冲天。

据江尧成介绍,灌河“船工号子”因商船的产生而形成,伴随商船的发展而发展,亦由木板商船的消失而濒危。具体而言,明清时候,灌河流域商船初起,是灌河“船工号子”的萌发阶段;清末木制帆船盛行时期,是灌河“船工号子”的中兴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木制帆船改换成机械动力船,灌河“船工号子”便由盛转衰。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电气化发展突飞猛进,90%的船民改行,另谋生路。老一辈的船工也因年高凋零,因此古老的灌河“船工号子”濒临失传。

时下,已经退休多年的江尧成仍保持着每逢节日就免费给村民们演出的传统,为了让演出更精彩,有时他还自掏路费请来民间艺人。他说,政府部门对保护非遗项目十分重视,现在又有机会申报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让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世代流传。

没有上一篇了... ... 百名志愿者撸袖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