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铁军魂 盐城红
2024年01月27日

初心不变历久弥新 薪火相承奋楫笃行

——走进盐都区秦南镇楚九村

□记者 姚梦 吕正龙 顾亚娟 孙欣 见习记者 凌子涵

历史如烟,忠魂永在。

盐阜大地上,一个个英勇无畏的新四军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写就了保家卫国的历史篇章。一个个缅怀革命先烈的村落将英雄名字写入地名,表达对烈士们最深的敬意和最长的思念。

1月24日,记者走进盐都区秦南镇楚九村,寻觅革命先行者的足迹,追忆那一段峥嵘岁月,追寻心中那一抹亮光。

红色热土

甘洒热血铸忠魂 英勇无畏保家国

盐都区秦南镇楚九村的第一块纪念碑,是为烈士李初久而立。

“他年仅26岁,就牺牲在我们脚下这一片土地。”78岁的村民曾瑞宏提到烈士李初久时,有着说不完的感慨。

“李初久牺牲后,村民们用砖砌了一座简易纪念碑,纪念这位英勇牺牲的年轻人。当时大家都称他为李楚九,于是我们村就更名为楚九村,一直沿用至今。”曾瑞宏说。

李初久是上海人,1915年出生。1940年11月底,他来到盐城抗大五分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工作。1941年4月,奉命到盐城县负责加强武装建设工作,6月担任县总队一大队政治教员,主要活动在盐城县七、八、九区一带。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很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一有空就找战士谈心,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引导大家提高思想觉悟。时值荒年,粮食供应十分困难,部队的主食以杂粮为主,不少战士不习惯,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部队的作战和训练。针对这种情况,李初久就给大家讲红军长征时啃树皮、吃草根仍坚持作战、行军的往事,教育大家要将革命干到底,人人都要适应吃杂粮。

1941年7月下旬,驻龙冈、秦南仓一带的日伪军300余人,分两路到八区“扫荡”,想要摧毁我抗日民主政权——盐城县政府。当时大队驻扎在张家舍,拂晓时哨兵报告东边有情况。李初久当即决定由他带领民兵排的20多位同志前往阻击。他们利用旱沟的有利地形向前运动,本想靠近一些再打,不料中途被日伪军发觉,遭到日伪军步枪、机枪的猛烈扫射。

李初久带领队伍顽强作战,连续打退了日伪军的两次冲锋。后来,他发现队伍弹药不多,且县政府已安全转移,为了保存革命实力,便命令队伍向西突围,自己则和一名战士留下掩护。

“其实,他有机会离开的。只不过,关键时刻还是选择掩护大部队撤离,实在是寡不敌众啊。”曾瑞宏动情地讲述着李初久的英勇事迹,“李初久明知自己不会游泳,为了不做俘虏,毅然跳入水中,不幸牺牲。”

如今,楚九村东南角,矗立着一座庄严巍峨的烈士纪念碑,这是村民后来自发捐款修建的。每年清明,大家都会来这里扫墓,祭奠牺牲的烈士,感受长存的英雄之气。

人物故事

烈士故事代代传 “坐标”引航新征程

“为什么我的家乡会有两个名字?”盐都区实验小学校长王琴记得自己上一年级时,这个疑团才解开。

“我们的村庄,原来叫耿葛村,后来更名为楚九村,就是为了纪念革命烈士李初久。”王琴回忆,一年级清明节那天,站在学校操场上,校长拿着大喇叭,给孩子们介绍了楚九村的来历。那一刻,一颗红色的种子便在她心中悄然种下。

生长在以烈士命名的村庄里,王琴是自豪的。“我对烈士充满敬佩,因为他的爱国情怀、他的英勇无畏、他的敢于斗争。后来,李初久的英勇事迹常常出现在我的作文里。”

离开楚九村外出求学,王琴每次向同学介绍自己时,总会讲述烈士故事。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当我提到来自烈士命名的村庄时,同学看我的眼神都充满了敬意。”王琴说,“每一次讲述,其实对自己也是一次精神洗礼。那时候,我便立志要将烈士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一直讲下去。”

如今,王琴每一次开班、开学典礼,都会向全校师生动情讲述自己的家乡李初久烈士的英勇事迹,让红色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孩子的心田。

烈士故事代代传。学校组织成立红领巾宣讲团,先后多次走进镇村、企业、社区、田间地头宣讲红色故事,传播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而此次“铁军魂 盐城红——红色基因代代传 大手小手传承行”走访新四军烈士命名地大型新闻行动,王琴的学生们也加入其中,来到她的家乡,寻访烈士足迹,感悟红色历史。

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英雄事迹仍然为人民所铭记。“我们记得烈士的名字,烈士就一直活在我们心中。”王琴说。

如今,烈士的名字,已成为楚九村的精神坐标,传递着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激励着红色血脉的生生不息,推动着红色土地的翻天巨变,见证着幸福村落的勃勃生机。

银杏大道风景如画、镇级公路纵贯南北、高标准农田生机勃勃……楚九村干群踏着烈士的足迹,传承烈士基因,发扬烈士传统,用好用足楚九村的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在红色热土上建设幸福乡村。

“你们看,李初久烈士就是在这条庄北河里牺牲的。那时候,河两岸荒草丛生。如今,两岸盖上了楼房,住了人家。河水清澈干净,每天都有保洁员清理。”曾瑞宏望着悠悠流动的河水说,“楚九村改头换面,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啊!”

如今,楚九村水陆交通便捷,田园整洁,土壤肥沃,生态环境优美宜人。微劳力小作坊、小企业、农村淘宝、养殖业、休闲中心等家庭产业遍地开花,很多创业能人在外地创办民营企业,他们也尽最大努力反哺家乡。

“楚九村现在环境干净整洁,道路宽敞,绿化成片,真是大变样。”楚九村的张凤英老人笑呵呵说着村里的变化,“现在村里还建了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文化广场,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袁加泉是村里考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他的父亲袁国顺也是一名烈士。“作为烈士后代,我听着父亲的事迹长大,从小立志要继承父亲的英勇精神,努力刻苦学习,积极要求进步。1965年,我考入南京农学院,在政府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袁加泉说,“楚九村养育了我,我也积极回馈家乡。村里修桥修路,我都会积极捐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英雄的形象,坚定的信仰,给楚九村干群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烈的鲜活形象永远印在楚九村干群的心中,永远激励大家奋勇向前、拼搏努力。

有机大米种植项目、稻麦育插项目、盘活闲置资产、推进土地“化零为整”……2024年的一个个项目计划,都摆在村党总支书记智为荣的办公桌上。

告慰烈士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楚九村建设好。上任三年多来,智为荣深感使命在肩、责任重大。他表示,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创新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生活更有幸福感、获得感。

记者手记

赓续红色血脉

赋能乡村振兴

此次大型新闻采访行动,我们有幸深入新四军烈士命名地——盐都区秦南镇楚九村,循着英雄的足迹,追忆那一段峥嵘岁月,近距离感受英雄力量、探访乡村发展变化。

在楚九村,谈到烈士故事,村民们话语中都充满了崇高敬意和无限感激。他们自发捐款修建纪念碑,每年清明扫墓,以此铭记和缅怀革命先烈;他们编订烈士台账资料、建设村史馆,让烈士的英勇事迹和精神代代相传。当地用好红色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农业越来越强,农民越来越富,农村越来越美。

如今,“楚九”二字,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标记,也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烈士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精神的永恒象征和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进的精神坐标。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使命,深入挖掘和整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更好了解历史,弘扬烈士精神,把新时代新四军烈士命名地的故事传播得更广更远,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润童心

参加这次活动,我聆听了楚九村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烈士不顾自己的安危,保家卫国,尤其是在困境中不被打倒,拿起手中的武器英勇战斗,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烈士的事迹也将永远激励我前进,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盐城市吴抬路小学(盐都实小西校区)

五(1)班 黄钰涵

烈士英勇抗敌的精神让我很感动,我也会好好学习,传承先烈的精神!

——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小学

三(8)班 宋昊泽

这次到楚九村我听到不少感人的红色故事,了解了楚九村的由来,明白了是烈士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盐城市盐都区实验小学

三(3)班 徐一凡

编者按 图 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