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清
近日,新华社和沪媒整版聚焦盐城,介绍盐城拥有1.7万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和582公里的海岸线,这里天蓝地绿基因红,有地有人有机遇。
“有地有人有机遇”,这句话意涵深刻,蕴藉悠远,尽显哲学的自觉与自信,揭示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的哲学精神。它完全依循新结构经济学“要素禀赋以及禀赋结构决定比较优势”的思考。
观察“有地有人有机遇”,它还蕴含着中国哲学的基本关怀与命题,围绕着地道、人道、天道的关系而展开,这里抽绎为“道”,具体展开为道与人、道与物、道与言。表现为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新、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并进与简易精神。
全国“两会”上,盐城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用好战略机遇,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在随后的中央媒体的访谈中,笔者观察盐城将重点在“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和“端牢粮食饭碗”上久久为功,驰而不息。
“有地有人有机遇”的“地”“人”“机遇”系禀赋条件和关键要素。其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真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菁华。观察这一表述,笔者以为它是盐城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的基础和前提,是城市目标、路径和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做价值观、执政理念和发展规律的“价值判断”,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和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坚定意志。
“有地”,盐城地域1.7万平方公里,系江苏地级市面积最大,是“苏锡常”的总和,这个“有地”使盐城成为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唯一农业总产值逾千亿元的城市。且这个“地”还不断在生长。这个“地”珍贵在于有“世界遗产地”和“中国美丽海湾”的加持,有长达582公里的海岸线和4553平方公里的滩涂。这是当下盐城“绿色生态之城”“绿色能源之城”和“端牢粮食饭碗”的重要保证。
“有人”,隐喻“人才红利”“人文红利”,是对“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领悟和深刻体会。人才红利、人文红利是盐城发展的强有力的保证,是与传统资本融合产生倍增效应,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支撑。人、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已成为政务管理实践中的核心关切,新时代的管理与人的心智、情感、涵养等人文要素密切相关。
“有机遇”,2023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机遇,首先是疫情缓解、扛过较大压力期后正常生产经营的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召唤、“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和“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这些是机遇,是新征程吹响的号角。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的蓝图已经绘就,行而不辍,笃行致远。
“有地有人有机遇”投射时间逻辑、空间逻辑、特征逻辑、实践逻辑。
从时间逻辑看,2022年盐城GDP迈上7000亿元台阶,增速位列江苏省第一,达到4.6%。拉长时间观察,盐城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3097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080亿元,十年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提气的成绩单。观察盐城,有大量时间维度,每人都有自己观察方法。而每个时间维度的观察,构成一个完整的盐城印象。
从空间逻辑看,盐城发展是增长极视阈下,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等多重战略在盐城叠加效应的体现。盐城继续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大健康及数字经济、海洋经济“5+2”产业体系和23条重点产业链。
从特征逻辑看,强调让“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成为盐城最鲜明的时代特征。”高质量发展最本质特征不是靠传统的“路径依赖”,而是建强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强调自主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高水平和更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改善供给体系和质量。
从实践逻辑看,行百里者半九十。“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在盐阜大地蔚然成风。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字字有力,句句铿锵。这是践行省委“将‘必须’要求变成‘必然’自觉”的扎实举措,以人民为中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埋头苦干,真抓实干。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盐城,又踏层峰望眼开。
(作者系央媒评论员,研究员,东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