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2年10月12日

黄海新区:

让“新”成为沿海发展的特色

□记者 江汉超

全球第三家,中国第一家。

位于黄海新区滨海片区的这家新材料工厂,即将填补国内量产PHA的空白。江苏蓝素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一期年产5000吨PHA项目,还没投产,订单已排到几年后。

“班组员工都已到齐,正在培训。10月底试车!”眼看着厂区一天一个样,公司总经理王明江,言语之中掩饰不住欣喜。

蓝素生材是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设立的全资子公司。蓝晶微生物是国内合成生物学头部企业,致力于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新型生物基分子和材料,其中包括海洋可降解材料PHA。

一年多来,背靠强大的科研团队,蓝晶及蓝素在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基新材料研发和制造方面积累了强大实力,“在主要指标如碳源转化率、生产速率、产品纯度等方面,蓝素全面超越国内外的主要竞争对手。”王明江介绍,自主研发的关键设备还能比普通设备节能两到三成。

“比如常用的塑料吸管、一次性塑料餐盘等产品,就可使用PHA替代,废弃后3至4个月就可自然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不会像传统的塑料那样造成白色污染。”王明江说,虽然一期即将投产,但已在谋划二期2万吨的扩建工作。“目前多家知名消费品公司已在和蓝晶进行商务对接,希望能使用我们的产品,最愁的就是产能何时能够大规模提升。”

当初选址时,公司团队半年走访国内30多个城市。“最终我们将第一座‘超级工厂’放在了盐城黄海新区,是这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我们。”王明江说。

工厂一期建设过程中,蓝素人也深深体会到这点,“园区的体制机制非常灵活,服务人员最多时一天来了三四趟,随时帮助解决问题。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园区组织专门力量,帮助我们打通人员、物资运输的各个卡口,使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

同样在黄海新区响水片区,距离蓝素40公里外灌河岸边的江苏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正在谋划更大的发展。

“我们主打产品为海上风电机组塔筒及超大单桩基础。刚落户时做3兆瓦比较多,今年我们已做到8.5兆瓦。”江苏天能海工副总经理吴世宇说,公司在新区得到快速发展,自2017年落户,前三年几乎都以翻番的速度成长,去年总产量超过10万吨。

短短几年,江苏天能海工已成为国内同行中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的企业,其客户范围也从江苏沿海扩展到山东、浙江、广东等全国沿海地区。在集团10多个生产基地中,江苏天能海工的销售、收入等均居第一。

“我们正为生产导管架和浮式基础等做准备。”这意味着,江苏天能海工的产品,将从近海延伸至中远海。吴世宇介绍,看好黄海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配套,以及对新能源产业的高度重视,集团公司计划通过募资增发,将江苏天能海工的产能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达20万吨。

在616平方公里的黄海新区,“新”正成为这个年轻新区的鲜明特色。围绕综合能源、优特钢、新材料、海洋生物、现代物流五大主导产业,黄海新区承载建设国家河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大型综合能源基地、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历史重任,着力打造全球最大的LNG储运基地、全国不锈钢特色产业基地、全球最大的纤维素纤维一体化生产基地、国家火炬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基地等。

今年以来,黄海新区紧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先后签约金光一期二阶段、国信LNG接收站、德龙250万吨不锈钢等10亿元以上项目16个;新开工凯金锂电、上海电气、明阳风电等10亿元以上项目6个,新竣工中海油一期工程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实现“一年大变样”。

滨海港工业园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曹海军说,黄海新区连续两年承办江苏省新能源投资论坛,启动黄海新区综合能源产业创新联盟等,举办首届“天工开物”生物经济行业论坛,会同滨海、响水两县,利用滨海沿海工业园、响水工业经济区两个载体园区,打造新材料、新医药产业创新基地和不锈钢、再生纸产业创新基地。未来新区将用活各类政策,以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让盐城的沿海呈现新的发展气象。

【专家点评】

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张爱民:

高起点规划建设中的黄海新区,是我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盐城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重要载体,当前新区快速的发展态势令人欣喜,说明发展方向及路径完全正确,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的根本要求。现在要按照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部署,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造绿色高端产业集群。

这就需要我们破除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要在“新”字上做足文章。首先,体制机制要“新”。要创新思路,打造“不拘一格、多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在投资便利化和法治化方面出实招,努力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其次,发展方式要“新”。推动黄海新区港产城融合发展,通过三者共同推进积势增能,实现“以港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再次,战略眼光要“新”。要利用好黄海新区处于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战略叠加机遇当中,善于在更大范围配置优质资源;最后,产业布局要“新”。重点发展综合能源、优特钢、新材料、海洋生物、现代物流五大产业,让科技和绿色成为这些产业的基本特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全力培塑产业链集群,从而做大做强我市向海发展的主阵地。

非凡十年:中国的十个维度 坚决扛起使命担当 力争全年最好结果